[本站讯]12月23日至24日,“知识与视觉:山东大学艺术史青年学者工作坊”于中心校区举行。本次工作坊由山东大学文学院主办,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承办,《文艺研究》为学术支持单位。来自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南大学、苏州大学、上海博物馆、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北京云杪文化有限公司等单位的11位学者宣读论文,文艺研究杂志社副社长王伟参与评议。
工作坊开幕式于23日举行,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陈硕主持工作坊。山东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杨建刚在致辞中介绍了山东大学文学院、文艺美学研究中心与中文学科的发展概况,强调了青年教师在学院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以及门类艺术研究为文艺学发展带来的新气象。王伟在致辞中表示,与会学者在不同方向、领域的耕耘,反映了中国艺术史研究在当下的前沿进展,期待本次工作坊能够促进以“文”为核心的跨学科、跨领域交流。
本次工作坊共分三场。23日上午,第一场由王伟主持。上海博物馆书画部馆员曹蓉宣读论文《游移的“小传”:〈图绘宝鉴〉及其续作书写》,指出文本层次分明的《图绘宝鉴》及其续作中体现出的画人小传写作方式,构成了自《历代名画记》后画史撰述的主要文本形态。苏州大学艺术学院讲师蔡春旭宣读论文《琴师的小影:文徵明〈蕉石鸣琴图〉的性质与观看情境》,他考证了《蕉石鸣琴图》是描绘杨季静的行乐图,由此讨论明人在日常生活中悬挂、观看肖像画的现象,这说明肖像画的功能已日趋世俗化。北京云杪文化有限公司学术总监刘鹏宣读论文《〈真迹题跋录〉与王翚〈临富春山居图〉第一本》,考证了《真迹题跋录》的作者以及“壬寅本”的上款人身份,并对王翚在康熙十一年与杨兆鲁的交游及其在近园的活动加以钩沉。
23日下午,第二场由陈硕主持。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馆员高洋宣读论文《列支登士敦王室收藏艺术品的“中国风”》,聚焦于列支登士敦王室收藏的掛毯和镶嵌东方瓷器,认为这些器物反映出周边国家对中欧地区的复杂影响,以及在这种影响下,本地艺术家为迎合潮流付出的努力。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博士后石榴宣读论文《14-15世纪意大利织锦中的“春水秋山”主题》,指出意大利狩猎图案的灵感来源于辽金元时期流行的“春水秋山”主题,通过对比意大利和辽金元时期狩猎主题元素的异同,回答狩猎主题图案如何回应了各自的狩猎实践传统。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讲师王传播宣读论文《印度密教图像志在汉藏地区的传播与实践》,他关注《成就法鬘》《金刚鬘》《究竟瑜伽鬘》等梵藏语密教仪轨文献,从密教与密教美术的属性、图像与仪轨的关系、密教图像志典籍的传译及相关美术遗存等问题展开论述,思考密教图像产生背后的仪式渊源与跨文化交流。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院讲师杨子墨宣读论文《材料与空间:北凉石塔铭文刊刻的相关问题》,分析了北凉石塔铭文刊刻缘起、布局、顺序及书艺,探讨其设计、制作、禅观、供养与书风等社会文化生活问题,以此总结中国铭刻研究中有关材料的原境空间、文化空间和对比空间的理论方法。
24日上午,第三场由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助理教授柯伟业(Michael Cavayero)主持。随后,他宣读论文《张璪画论与绘事中的佛教因素》,通过语文学的方式,调动多种语言、文献资源,考察了“心源”一语的佛教渊源,并对张璪“指头画”的佛教意涵、“箕坐鼓气”与佛教的关系等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中南大学中文系讲师陈文波宣读论文《“篆籀笔意”:一种书法审美传统的形成》,指出“篆籀笔意”作为一种观念,虽然源于宋人的“误读”,致使李阳冰而非商周秦汉遗迹成为实际的楷模,但由于它被赋予了独立的审美价值,因而拓展了书法审美的维度,对中国艺术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博士候选人雷军宣读论文《〈墨缘堂藏真〉拓本及其收藏史脉络研究》,从收藏史角度对蔡世松父子刊刻的《墨缘堂藏真》加以研究,将之与现存书迹对照,阐说其摹刻传真的程度,以此揭示其艺术价值及收藏价值。陈硕宣读论文《前“印从书出”阶段的邓石如篆刻——新见吴熙载题〈完白山人印谱〉考论》,通过对新发现的吴熙载题《完白山人印谱》所涉人物、史事与篆刻风格、作法以系统的研究,论证这一始辑于乾隆四十年的自钤印谱,既是处于外出鬻艺初期的邓石如的交游积累,亦可谓其前“印从书出”阶段的篆刻实践的宝贵见证。
在工作坊的闭幕式上,王伟作总结发言。陈硕代表主办、承办单位对各位学者的参会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