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12月16日,2023年度 “东亚哲学、生态美学与生态艺术” 中韩双边学术研讨会在济南举行。本次会议由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韩国成均馆大学东洋哲学系、山东省比较文学学会主办,山东大学艺术学院、中华美学学会生态美学专业委员会、《文艺美学研究》编辑部协办。来自中国山东大学、中山大学、大连理工大学,韩国成均馆大学、天主教关东大学的三十余名专家学者和博士研究生参加会议。
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主任谭好哲、韩国天主教关东大学教授郑锡道共同主持。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名誉主任曾繁仁、韩国成均馆大学前儒学大学长辛正根分别致辞。曾繁仁教授回顾了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与韩国成均馆大学东洋哲学系学术交流与合作的历程,表示此次研讨会是此前学术研讨会的继续与发展,要结合新的形势与现实,进一步阐发东亚哲学和美学的重要价值意义,使之得到更好地继承与发扬。辛正根教授表示,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与韩国成均馆大学交流合作密切,是国际学术交流的典范;希望这次大会在生态美学、东亚传统哲学与艺术的视角中重新审视世界,并成为重新思考各种问题根源的重要契机。
大会主旨发言由山东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安宁、郑锡道教授共同主持,曾繁仁教授、辛正根教授分别进行主旨发言。曾繁仁教授指出,晚明美学在中国美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属于晚明美学的李贽“情生论”美学可以视作“生生美学”在晚明的一种特殊形态。辛正根教授从朝鲜肃宗与金猫的典故出发,阐发了东亚哲学为理解动物权利,促进人与动物的相互沟通,实现人与动物在生态世界的共存带来的启示。
随后,在辛正根教授的主持下,六位来自中韩的专家学者进行大会发言。郑锡道教授阐释了老子哲学中“根”相关的隐喻,认为它体现了老子向往的朴素静态的社会政治观念,并具有女性化、时间化的特质。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程相占以“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观指导下深化生态美学”为题,立足中国古代“天地人三才”说,展望中华美学精神与中国生态美学的发展与建构。韩国现东西古典研究会理事长李泽龙围绕《庄子》“能胜物而不伤”的哲学意蕴进行了探讨。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副主任胡友峰将生态危机与人工智能时代下的精神危机相结合进行讨论,探索以艺术将二者一并解决的方法。韩国国立全北大学教授崔祯娟从退溪李滉和南冥曹植游览山水的文章出发,从美学角度说明了二者以走入自然的方式体悟“天理”的精神内核。山东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高迎刚探讨了新兴的“元宇宙”概念及其对艺术界的冲击与改变。
下午的大会发言分为两个部分进行,分别由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教授韩清玉、山东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助理张爱红主持。八位来自中韩双方的专家学者分别发言。韩国国立清州教育大学教授金炫美将现代艺术、后现代主义与《周易》“意象论”相结合,探索了生态艺术发展的新方向。韩国成均馆大学研究员陈涵围绕李师朱堂的《胎教新记》就朝鲜王朝女性学者对儒家生生观的理解与实践展开讨论。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教授孙丽君提出,生态思维植根于人类的语言观,表音文字体系是生态危机的深层原因,而表意文字体系中蕴含着生态智慧。韩国成均馆大学教授高承焕发表了对殖民时期朝鲜李敦化的生命观中蕴含的新人类伦理观的研究。张爱红副教授深入探讨了中国非遗文化现代传承的数字生态路径。韩清玉教授关注中国传统美学语境下的艺术时空问题,对中国审美经验论的独特话语进行了深入挖掘。山东大学(威海)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艺术实践教学部主任张铁成介绍了美国生态音乐学者亚伦·艾伦的思想与其启示。山东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袁宙飞以“艺术乡建中生态美学的可持续性建构”为题,探索当代艺术乡建与生态美学的融合。另外,还有八位来自中韩双方的博士生作学术发言。
大会闭幕式由韩清玉教授主持。辛正根教授作总结发言。程相占教授回顾了大会代表们的发言,总结了此次会议在东亚哲学的历史意义与现代价值、生态美学的发展前景、生态艺术的重要突破等方面取得的学术进展。郑锡道教授以“生生”“共生”“情生”三个关键词作概括总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