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11月25日,“新中国红色经典文学的新文化价值”研讨会在中心校区知新楼举行,来自山东师范大学、滨州学院、山东理工大学、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山东警察学院、山东省作家协会、山东大学出版社、《大众日报》等高校和文化单位的近50位师生进行学术研讨。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山东省当代文学研究会秘书长史建国主持会议。

会议伊始,山东大学文学院党委书记郭春晓在致辞中介绍了文学院在红色经典文学领域的研究历程和贡献,表示新中国红色经典文学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文化内涵,通过深入研究和传承,能够为新时代坚定理想信念、弘扬民族精神、繁荣文化事业提供有力支撑。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王寰鹏认为,把研讨红色经典与党支部活动进行有机结合非常具有创造性,值得学习与推广。
在研讨环节,与会学者交流分享了对新中国红色经典文学的新文化价值的学术思考。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张学军首先辨析了“次文学”对扩展红色经典的影响力与重要性,他以调查问卷中的具体数据为依据,结合由红色经典改编的戏剧、评书、电影、电视剧、歌曲等形式展开具体分析,强调了“次文学”对延长红色经典文学作品生命力发挥的作用。作为一种再创造的艺术品,“次文学”是对文学经典的再认识,极大扩展了红色文学经典的传播和普及。
王寰鹏教授讲述了重新阐释红色经典文学的三条路径:红色经典与欧美左翼文学同处于共生的文学场域,都是世界文学的有机组成部分;红色经典不是“虚构性”作品,而是特定意识形态支配下的物质性实践行动;红色经典体现的历史感也是一种审美意识。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贾振勇认为,要重视对红色经典文学的研究主体和创作主体的阐释,他从多重语境下的红色经典出发,将红色经典研究与既有的学术研究传统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叶诚生提出,红色经典可以作为考察、把握当下中国社会文学生活的一个重要侧面,他以《随军西行见闻录》中丰富的历史细节与饱满的文学叙事为例,指明了红色经典对增强历史的感染力和感召力的重要作用。山东青年政治学院教授翟瑞青重点分析了如何重新挖掘新中国红色经典文学的文化内涵、如何通过红色经典文学作品唤醒下一代的历史记忆的问题。滨州学院人文学院教授王光利从红色经典与欧美左翼文学的区别、红色经典影响力的持续性和红色经典中所蕴含的诗性的历史感三个方面展开分析,与研讨会的专家学者进行了交流。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祁春风认为,少数民族文学的叙事长诗与民族国家认同具有密切关系。一方面,少数民族的叙事长诗整理往往经由国家话语、革命逻辑的介入;另一方面,少数民族的叙事长诗本身具有人民性的特质,指出了在红色经典生产场域中产生的文学形态具有复杂、多元的特点。山东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李茂民分析了红色经典文学的“经典性”的问题,表示红色经典的“经典性”应该从艺术真理的角度来判断。滨州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李盛涛就当代新文化价值语境下,如何在吸收以往红色经典的基础上创造新的经典文学,探索红色经典文学的未来发展路径进行交流。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陈夫龙从“侠文化”的角度探讨红色经典的文化资源。山东理工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张相宽具体分析了莫言小说里具有英雄气概、忠诚无畏品质的共产党人形象。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孙桂荣从红色经典教学的角度出发,围绕红色经典与当下文学思潮的联系、红色经典与大众通俗文化的联系、红色经典与自立自强的自我意识的联系以及红色经典的社会价值四个方面进行了具体论述。山东大学文学院研究员尹林认为,红色经典对中国古典文学传统中的“演义小说”的叙事方法有所借鉴。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刘振就《创业史》探讨了红色经典的“经典性”问题,指出基于历史事实的细节描写是重要的判断标准。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石立燕围绕红色经典对中国传统史传的继承与突破展开分析,指出红色经典结合实录与虚构的手法,其“传主意识”往往通过设置处于显眼位置的英雄人物形象呈现,读者通过阅读红色经典从而参与到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的精神价值,正是红色经典的独特价值所在。山东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何瑛、滨州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李培志、《大众日报》记者刘兰慧、山东大学出版社傅侃以红色经典的传播为中心,分别从大学生对红色经典的接受、提高红色经典的社会传播效果的手段、红色经典传播的空间差异和接受群体差异、出版社对红色经典的推动作用四个角度展开讨论。
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山东省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丛新强作总结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