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强国

微信

山大发布

抖音

视频号

微博

小红书

快手

哔哩哔哩

山东大学报

学术纵横

天人讲堂(131讲):洪修平谈“文明交流互鉴与中华儒佛道相异互补”

发布:山东大学融媒体中心 日期:2023年11月13日

[本站讯]11月3日,南京大学特聘教授、南京大学东方哲学与宗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洪修平做客“天人讲堂”第131讲,作题为“文明交流互鉴与中华儒佛道相异互补”的讲座。

本场讲座内容分为六部分:一、文明交流互鉴与中华儒佛道;二、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特质;三、儒家的人文性和宗教性;四、道家道教的自然论和人生论;五、印度佛教走进中国;六、儒佛道三教相异与互补。

讲座伊始,洪修平教授首先向大家讲解了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性,指出中华传统思想文化在演变发展中,最终形成了以儒家为主、佛道为辅的“三教合一”格局。洪修平教授对“三教合一”的概念进行了深入解读。他指出,“三教合一”的提法明清时期就开始使用,大抵是说儒佛道在“教虽分三,道乃归一”的共识下,价值追求趋于一致,并非指三教失去各自的个性而合为一家,而是说三教都以自身为本位融摄了另外两家之说,合三教思想于一体,同时也是说三教经过长期的相互融合而共同成为中华文化整体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洪修平教授讲道,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本质上是一种关于人的学问。首先,从中国传统宗教的角度出发,无论是原始宗教的自然崇拜、神灵崇拜,还是三代以来祖先崇拜与天地鬼神祭祀,乃至土生土长的道教,都是以现世现生的生存和幸福为出发点和归宿,得出中国传统宗教中是以人为本的人神关系结论。其次,从中国哲学的视域分别论述了儒、道两家的人生哲学。儒家的人文精神引领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点和精神。洪修平教授指出,这里的“人”,既指现实中群体的人,也指每一个个体的人,应通过创造性活动来发掘、改造儒学中对现代社会和人生有意义的东西。在先秦“礼崩乐坏”的背景下,儒家以建设的方式应对,而道家则以批判的方式应对。道家的理论框架是“自然”,但其对人的地位也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和肯定。在实现“人”的途径上,儒家讲入世有为而“归真”,道家则讲避世无为而“归真”。佛教对“人生”内涵的扩大和对道德行为的强调,确保了佛教为善去恶道德说教的威慑性及其人生理想的恒久魅力,提供了佛教与中国传统固有的儒、道人生哲学相融互补的契机。洪修平教授指出,儒道佛三教分别以不同的人生哲学来满足现实生活中的人所具有的多方面的需要,这在历史上对中国人的心理调控和人生价值的追求产生过重要的影响。

本期“天人讲堂”由山东大学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主任、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傅有德主持,表示本次讲座通过解读文明交流互鉴,分析儒佛道三家的人文精神,帮助同学们加深了对儒佛道相异互补的理解。在互动环节,与会人员围绕儒释道三家的本位意识、中西文化如何开展交流互鉴、如何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宗教学等问题展开讨论。


【供稿单位:哲社学院     作者:武娜    摄影:齐晓东         责任编辑:马艺荣 蒋晓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