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11月3日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系列专题学术讲座第五讲在山东大学中心校区文学生活馆举行。山东大学讲席教授,全球汉籍合璧工程首席专家、山东省文史研究馆馆员郑杰文作题为“中华文明三大认知体系的建构、发展、命运及其启示——兼谈创新性思维”的学术报告。人文社科研究院副院长王涛主持报告会。

郑杰文教授谈到,目前党和国家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架构中国学术体系高度重视,而中华文明认知体系即是其中一个重大课题。郑杰文教授强调,在研究过程中,一定要做到跨学科、多角度。中华文明认知体系,从“关系”角度而言,可以分为三大板块:探索自然奥秘及为人所用的天人之学、研究人际关系以维系社会运行的人人之学以及揭示生死关系的生往之学。
郑杰文教授首先介绍了生往之学,其产生大约与东部海滨外海交通有关联。古人认为,海中存在着长生不老的奇药,此种传言传到了掌权者耳中,也启发了庄子的“等生死说”: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随后,郑杰文教授谈到了佛教的传入,并总结道,生往认知体系实际上是本土文化的缺失,导致外来文化进入,以填补生命恐惧、临终关怀的空白。紧接着郑杰文教授谈到了由周公奠基、孔子倡导的人人之学。郑杰文教授以“周人是否有作为天之子的资格”和“周殷同有资格为何被取代”两个问题引入话题,提出了周公“皇天无亲,唯德是辅”的思想。“唯德是辅”学说强调观民知德,引导周后代君王追求“敬德保民”,逐步推动由人取代神,引发了社会信仰和社会生产的重大变化。天子脱离神性束缚而享乐,诸侯大夫效仿而僭越,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社会动荡,生活腐化。孔子接续重讲周公“德政”,提出要“合礼”,要做“仁人”,要做到“其身正”,要恢复周礼作为治世策略。孔子将礼分为“伦理”和“仪礼”,强调“克己复礼”,将礼与仁由“孝”统一起来而倡导“修齐治平”的治理模式,由稳定家庭而稳定社会。谈到天人之学,郑杰文教授认为,其产生与长江流域的采矿、冶炼、铸造等原始手工业生产方式密切相关。长江流域自西而东诸早期采矿、冶炼遗址的考古发现以及《墨子》载录的百余条科技论述及守城器等,展示着中国早期天人之学的超前水平。

紧接着,在梳理了中国古代的科学发明后,郑杰文教授引用了宋代之后很少再出现创新性的发明这一结论,介绍了李约翰之问的由来,随后提出了“科技生态”理论来讨论古科技发展衰微的原因。首先是思想原因,原始农业生产方式造就的儒家重视经验、“往后看”的思维方式的影响以及小农经济导致的“内求”而不“外借”。其次是政治原因,儒学主导下的执政者对科技对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缺乏认识,认为科学技术是“奇技淫巧”,会败坏民心,因而古科技缺乏政策支持和利益引导。最后,郑杰文教授谈到了古科技生态系统给我们的启示:科技是生产力,政府支持是关键;要吸引儒家稳定社会的治世理念,倡导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应该营造重科技的社会风气。其次是传统思维模式带来的启示:只要有文化缺失就有外来文化填补,落后就要挨打,想要文化进步、科技超前,培养创新性思维是关键之一;进行创新性研究时,要做到“新材料、新主题、新角度”,要做到“三新”,首先要敏悟。
郑杰文教授叮嘱同学们,在创新性研究的过程中,要重视对基本资料的收集、辩伪,尽可能全面地搜集研究对象所关涉的文献资料,然后加以分类、比对、分析、概括、升华出新的学术观点,再进行考证、分析、论述,展示出研究对象的面貌与特点。要将研究对象放在具体时空环境中进行研究,从而使得研究成果更加丰满、结论更加深刻。
报告会现场座无虚席,百余名师生现场参加报告会,同时,二百多名听众通过腾讯会议线上聆听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