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新闻网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学术纵横 > 正文

齐鲁交通学院举办“齐鲁讲堂”系列讲座

发布日期:2023年10月17日 09:31 点击次数:

[本站讯]10月12日,齐鲁交通学院举办“齐鲁讲堂”系列讲座,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土木与环境学院副教授Sanjay Nimbalkar、墨尔本大学岩土工程专业副教授Mahdi Disfani、新加坡国立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系副教授Chian Siau Chen Darren作专题学术报告。学院智慧交通系姚凯教授主持讲座。

Sanjay Nimbalkar副教授的报告主题为“Railway Track Infrastructure: degradation, resiliency & sustainability”。他详细介绍了有砟轨道的相关概念,是一种由下部结构和上部结构组成的复杂工程结构,其轨道性能和维护要求受上部结构的控制,表示有砟铁路是现代主要的运输方式,为社会提供大宗货运和客运服务。针对有砟轨道现存的问题,Sanjay Nimbalkar副教授所在的研究团队采用了各种方法来加固轨道并减少过度沉降,包括用土工合成材料包裹物、轨枕垫下、道碴垫下、纤维和聚氨酯加固轨道。同时,为评估有砟轨道在铁路中的效用,Sanjay Nimbalkar副教授强调,必须深入了解荷载传递机制进行量化效益研究,以期获得全面的性能数据。

Mahdi Disfani副教授的报告主题为“Internal Erosion and Its Impact on Soil Fabric; a Multi-Scale Insight”。他表示,内部侵蚀是全球近50%的堤坝溃坝的主要原因。尽管当前内部侵蚀的物理和计算建模取得了进展,但预测内部侵蚀早期侵蚀土壤的行为仍然是一个挑战。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缺乏对侵蚀引起的微观结构变化如何影响颗粒土在内部侵蚀早期的力学行为的了解。随后,他向与会听众演示了渗流过程并详细解释了内部侵蚀的机理。

Chian Siau Chen Darren副教授的报告主题为“Earthquake Induced Uplift of Underground Structures in Liquefiable Soil Deposits: Mechanism and Remediation”。他表示,位于可液化土壤沉积物中的地下结构在大地震事件后容易受到破坏,并且这种破坏通常是土壤液化的结果,无粘性土壤失去了抗剪能力,地下结构能够向土壤表面倾斜,并在其浮力作用下弯曲。其团队通过离心实验模拟了管道和人孔隆起现象的产生机制,进一步表明上覆土壤重量对漂浮的影响。尤其是在较强的地震震动中,较高的隆起率进一步证实了隆起对震动幅度的依赖性。

“齐鲁讲堂”系列讲座现已举办20余期。通过举办专家报告会、教授座谈会、名师示范课等系列活动,进一步让学生切实感受大家风范,在增进专业素养同时铸魂育人,让价值引领充分融入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全过程,助力培育服务交通行业的拔尖创新型“星青年”。


【供稿单位:齐鲁交通学院    编辑:新闻网工作室    责任编辑:周末 蒋晓涵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