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9月24日-29日,第25届国际自旋物理大会(SPIN2023)在美国达勒姆召开,来自世界各地的近300名代表参加会议。自旋自1925年被发现以来,在物理学的发展中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国际自旋物理大会是粒子物理与核物理领域的世界性大会,也是基础自旋物理学界最重要的系列学术会议。本次会议包括大会、平行分会和墙报展示,主要议题为质子自旋来源、核子结构、高能反应中的自旋效应、基本对称性与自旋、超出标准模型的新物理等,还包括加速器、储存环和极化粒子源等自旋物理极化技术以及极化在医学成像领域应用。本次会议首次增加了高能重离子碰撞中的自旋物理作为独立的分会议题,旨在对高能重离子碰撞中整体极化以及相关自旋效应开展专题研讨。整体极化效应理论是山东大学梁作堂教授和美国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王新年教授于2005年提出,近年来被STAR等多个重大国际合作实验所证实。
山东大学前沿交叉科学青岛研究院粒子科学技术研究中心6位教师、7位研究生组成代表团现场参会,共做学术报告14个(包括分会邀请报告3个),其中徐庆华教授,林挺教授,博士后苟兴瑞,博士研究生于毅、高涛亚、张宜新、沈丹丹、纪赵惠子分别报告了实验进展,刘天博教授代表EicC实验作综述报告,梁作堂教授,周雅瑾副教授,博士研究生赵静、邓永杰、赵晓燕分别作理论进展报告。报告内容涵盖核子的三维自旋结构、强子化过程中的自旋物理、高能重离子碰撞中的自旋极化现象、未来中国电子离子对撞机等方向。梁作堂教授还作为召集人主持了大会报告。
作为国际自旋物理委员会(ISPC)委员,梁作堂教授参与了本次大会的学术组织,并带领山东大学代表团申办下一届自旋物理大会(SPIN2025)的主办权,获得委员会委员一致通过。会议地点将设在青岛市,于2025年9月下旬举办。这是国际自旋物理大会自1974年启动以来第二次在中国举办(上一次于2014年,由北京大学在北京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