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9月23日至24日,“中国文艺美学的古今转型与当代话语建构”学术研讨会在山东济南举行。本次会议由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中华美学学会文艺美学学术委员会、山东大学艺术学院主办,《文艺美学研究》编辑部协办。

会议开幕式于23日上午举行,由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副主任程相占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深圳大学特聘教授、中华美学学会会长高建平,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主任谭好哲,首都师范大学艺术与美育研究院院长、中华美学学会文艺美学学术委员会主任王德胜出席会议并致辞。
开幕式后,23日上午共设置两场大会发言。第一场大会发言由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教授范玉刚主持,深圳大学美学与文艺批评研究院教授李健担任评议人。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名誉主任曾繁仁指出,李贽“情生论”美学是“生生美学”在晚明的一种特殊表现形态,晚明美学在中国美学史上具有开创性和建设性的贡献。深圳大学美学与文艺批评研究院教授高建平追溯了美学研究从“文艺美学”到“艺术美学”的发展之路,提出倡导艺术美学对当前发展艺术理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扬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姚文放梳理了“文艺美学”自提出以来的谱系赓续过程,从中西互鉴、历史流变等视角探讨了文艺美学谱系赓续的外力与内因。首都师范大学艺术与美育研究院教授王德胜认为,在互联网时代,文艺评论要关注“事理”和“情理”两个方面,才能做到“讲理”“辨理”“明理”。谭好哲教授从感受力、阐释力、判断力三个方面论述了文艺批评家需要具备的主体能力,指出批评家主体能力的提升是新时代文艺批评加强自身建设的重要方面。
第二场大会发言由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教授杨建刚主持。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教授宋伟担任评议人。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周均平从实践和学理两个层面,对生活与艺术“同一”的观点进行探讨,认为“同一”在根本上是一种生活乌托邦或艺术乌托邦。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赵奎英将中华传统美学精神概括为“大美”精神,指出这种“大美”同时也是一种“生态之美”。西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寇鹏程追溯了当代文论话语体系建构中存在的“失语症”问题,提出当前方法路径中需要强调的五个重点。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张宝贵认为,中国文艺美学的文化土壤发生改变,道德向经济转型、人文向科学转型、先验向后验转型将是中国文艺美学古今转型的三个方向。范玉刚教授提出,文艺美学具有方法论意义,其时代使命在于为中华文艺复兴寻求精神思想根基,建立一套基于中国立场、重构中华文化主体性的知识体系。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教授孙丽君论述了新媒体生态艺术的创作特点及其传达的自然观,并展望了新媒体生态艺术努力的方向。
在23日下午的三个平行会场讨论中,与会学者紧紧围绕会议主题,就儒释道典籍中的文艺美学问题,中西方文艺美学中重要概念范畴和前沿问题,文艺美学视角关照下的中西方文学、美学和哲学理论等问题,分别展开辨析、阐发和具体运用。
24日上午,会议进行了两场大会发言。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刘彦顺、深圳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教授黄永健、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副教授伏煦分别对各分会场讨论情况作汇报。谭好哲教授在总结发言中对中华美学学会和文艺美学学术委员会对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的支持与信任表示感谢,希望此次会议能够接续“中华美学再出发”的倡议,成为新语境下“中国文艺美学再出发”的新起点,推动中国文艺美学的古今转型与当代话语建构。程相占教授主持闭幕式。

来自全国各高校及科研院所的150余位专家学者和硕博士研究生出席会议。本次会议涵盖文艺美学学科建设和发展的宏观命题、中外学术交流碰撞语境下的文艺美学资源研讨以及中国和世界文艺发展现实语境下的具体理论问题等,为国内文艺美学领域的学者提供了交流平台,扩大了文艺美学研究中心的学术影响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