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6月21日至23日,“中国诗学高等论坛”暨中国诗学研究中心(院所)协同合作活动在青岛校区举行,来自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四川大学、东南大学、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西南大学、暨南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高校诗学研究机构负责人及特邀评论家等70余人参加活动。

22日上午,山东大学人文社科青岛研究院院长方雷梳理了诗学研究在山东大学“文史见长”中的重要价值,认为此次活动是全国诗学研究力量的聚合,有助于推动中国诗学的发展。教育部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吉林大学资深教授张福贵在致辞中希望协同合作活动能引领新的诗学研究高潮、产出引领性学术成果。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邱华栋,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清华,中国诗歌学会会长杨克对会议召开表示祝贺。山东大学诗学高等研究中心主任孙基林主持开幕式。
22日下午,“诗学高等讲座”在青岛校区图书馆举行。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院长、中国诗歌研究院院长李怡作了“五四白话新诗的四川文献”的主题讲座。他以早期四川诗人叶伯和的诗歌文献问题为例,详细辨析了新诗研究的地方路径问题,认为地方性诗歌文献的系统整理与阐释,是新诗研究的重要维度。不同区域、不同群体的对话和并进,形成了现代中国诗歌的整体格局,“地方路径”有望打开现代文学研究的新可能。山东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青岛研究院驻院专家、浙江传媒学院教授赵思运作了“走出‘三个世俗角色’之后”的主题讲座。他从韩东《三个世俗角色之后》对诗人“政治”“文化”“历史”等三个角色的论述入手,阐述了诗歌创作的“历史化”和“文学化”之间的张力关系。

期间,还举行了中国海洋大学一多诗歌中心主任于慈江整体策划的“共赴山海,朝向未来”——一多端午诗会。
23日上午,“批评家论坛与对话”活动分别围绕“九十年代诗歌的返场与祛魅”和“‘未来诗学’的形式、动力与质料”两个议题进行。山东大学王东东副研究员、亚思明教授分别主持活动。与会专家学者从史料运用的理论与方法、史料转向与当代诗歌批评的关系、文献发掘与诗歌史书写新视野、诗歌与语言的关系、新世纪诗歌批评的症候、当代诗歌的文化内涵等话题进行了探讨。
《诗探索》主编、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吴思敬在总结发言中希望全国各研究机构积极参与和支持中国诗学研究协同合作活动,进一步推动诗学研究。孙基林教授主持闭幕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