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站讯]5月8日下午,由山东大学研究生院、儒学高等研究院联合主办的“尼山国学大讲堂”第五十六讲在明德楼二楼报告厅举行。清华大学教授汪晖作题为“世纪的诞生——二十世纪中国的历史位置”的讲座。儒学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王学典主持讲座,学院数百名师生聆听讲座。

讲座伊始,汪晖教授以霍布斯鲍姆提出的始于一战、终于苏联解体的“短20世纪”概念引出了“如何界定二十世纪中国的历史位置”。汪晖教授认为,霍氏提出“短20世纪”的概念并将之称为“极端的年代”、“失败的世纪”,实际上是站在当下欧视角回顾历史并重新定义过去发生的事件。随后,汪晖教授以丰富详实的史料追溯了1900年前后帝国主义与“20世纪”概念在近代中国诞生的复杂关系,认为“世纪”作为自然时间的标记,与已被赋予特殊的时代含义的“20世纪”共同来到中国,促成了中国历史中全球共时性的诞生。在汪晖教授看来,20世纪初中国出现的孔子纪年、黄帝纪年与时间空间纪年三种时间观的竞争,本质都指向了“20世纪”的概念——梁启超的《二十世纪太平洋歌》正是用全新的时间空间关系来界定中国在世界中的位置。与此同时,对帝国和帝国主义理论的研究正在深入。汪晖教授通过分析卢森堡等人对帝国主义的双重特性,即经济特性与军事-政治特性的评估,指出当时对国家与民族的区分和国家主义与民族主义的不同选择是由此衍生而来。
站在时代背景下廓清“20世纪”的概念之后,汪晖教授进一步分析了“世纪”这一概念在历史认识论层面的特殊价值。他认为,在今天的历史学研究中,“世纪”提供了一种认识论的框架:后者可以将多元空间和多元时间纳入共时性的普遍历史;差异由此便被解释为不平衡。古-今、中-西的辩论在话语上经常诉诸本质主义的文化差异,但其核心是:单纯地诉诸历史轴线来思考中国问题不太可能。在20世纪这一独特的历史时刻,中国人开始思考18、19世纪甚至更早时期的欧洲和全球问题,为现代中国创造自己的前史,以辨别中国在这个全球视野中的独特位置。在这一视野中,中西古今的关系既不能用中体西用等二元范畴加以描述,也无法以欧洲版的普遍主义给予规范。因此,20世纪的特征之一是互为前史的时代。20世纪中国的前史,正是在将关于其他世界的叙述纳入有关自身社会的政治思考的内部的过程中诞生的。在这一框架之中,中国的历史自有其独特性与普遍性。基于这一认识,汪晖教授从时间维度、空间维度、内在性维度与超验维度对二十世纪中国的历史位置作出阐释,指出20世纪学者对中国历史独特性的讨论是以重构一种具有更强包容性的普遍性为目的的,而非旨在以中国的独特性对抗已有理论的普遍性。
王学典教授在总结发言中表示,讲座从思想史的角度对“世纪”的概念作了逐层深入的剖析,赋予其“自然时间”之外的“社会时间”属性,丰富了这一概念的内涵。汪晖教授对“世纪”的解读,不仅是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尝试,也为观察、思考21世纪的中国提供了新的方向。
汪晖,清华大学首批文科资深教授,中文系、历史系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所所长。先后在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哥伦比亚大学、东京大学、哥廷根大学等担任客座教授,在柏林高等研究院、瑞典高等研究院、华盛顿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担任研究员。2013年,被授予“卢卡·帕西欧利奖”(Luca PacioliPrize)。2018年,被授予德国“安莉内泽·迈尔研究奖”(Anneliese Mafer Research Award)。在中国思想史、中国文学、社会理论和民族区域研究方面均有重要成就。迄今已发表中文学术论著20余种,大量作品被翻译为英文、日文、韩文、德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葡萄牙文、斯诺文尼亚文等各种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