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5月6日下午,由山东大学研究生院、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联合主办的“尼山国学大讲堂”第五十五讲在知新楼顺利举行。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作了题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和‘承’”学术讲座。儒学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王学典主持讲座,儒学院师生参加讲座。

讲座伊始,葛剑雄教授首先界定了文化的概念以及传统文化的含义。基于马克思对历史规律之简明精到的概括,葛剑雄教授对“文化”作出准确定义:文化是某一特定的群体,在特定的空间和时间,长期形成的生产、生活、生存方式、行为规范、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相应的规则、制度,与此相适应的物质或精神的产物。葛剑雄教授以《史记》“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界说传统文化,“风”即流行,时尚,其变化大,传播快,但范围小,影响有限,持续时间短;俗即习惯,方式,是长期形成,且在一定的时间空间内占据主流的观念、制度、理论、信仰。中华传统文化表现于精神和物质两维,有着总体上的优势,相对于文明强调总体性的特征,文化是个体性和具体的。葛剑雄教授概括出四点传统文化的当代危机,并讲述了“传”与“承”之方。他表示,“传承”作为复合词,其两部分各有涵义。“传”的实质是记录、保护、保存、延长、延续,仅就“传”而言,其原则是无条件、无差别。之所以要重视“传”,是因为文化的物质部分正在消失、濒危,其精神部分的社会基础也渐趋减弱或式微。无论是消极亦或积极的文化,都是我们的记忆和人类历史的一部分,倘若不“传”,后人将无法了解、无从理解这段历史。更为关键的是,文化中可能蕴含着今天还不为人知的智慧。“承”则不同,“承”之实质是继承、发扬、延续、转换、创新。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更要兼收并蓄,分清主次,又要注重效果,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换。
葛剑雄教授以“孝道的传承和创新转换”为例,对孝之本质、孝道的主要贡献、实施孝道的主要途径和手段进行详实分析,据此指出发达国家和现代社会因囿于观念与制度困境所引发的社会难题,即晚婚晚育,不婚不育,老龄化严重,人口下降。

讲座最后,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王加华主持提问环节,葛剑雄教授表示,文化是客观存在,文化史是人们有选择的记录。在开展历史研究时,要对材料有敏锐眼光,注意区分史实与虚构,既要追求历史真相,又要坚定正确地政治原则。同时,要保持独立的思考和判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推进理论创新的丰厚沃壤。充分挖掘和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坚定中国立场、世界眼光,在对“传”与“承”的扎实把握中整理国故、推进文化自信自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