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近日,经RHIC-STAR国际合作组新当选的共同发言人提名,合作组理事会通过,徐庆华教授被任命为新一届RHIC-STAR国际合作组副发言人(deputy spokesperson,任期2023年5月至2026年4月)。
RHIC-STAR是依托美国相对论重离子对撞机RHIC(Relativistic Heavy Ion Collider)上的螺线管径迹探测器STAR(Solenoidal Tracker At RHIC)建立的大型高能核物理国际合作组,由来自13个国家67个单位的700多位科研人员组成。
合作组发言人与副发言人是整个合作组的核心领导人和主要负责人,全面负责合作组的运作以及大型国际合作实验的运行。工作包括实验运行规划的制定、探测器研制和升级计划的确定、物理研究目标的提出与实验数据分析的统筹等。同时,发言人还承担着对外争取实验运行经费、组织国际合作团队协作攻关、协调实验的重要运行事项、以及代表合作组对外宣布重大实验结果等任务。
RHIC-STAR实验自2000年开始运行,STAR中国组经过近二十年参与国际合作实验的积累,在一些关键探测器的研发和物理研究上作出了关键贡献,并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此次徐庆华教授当选副发言人是STAR中国组成员首次在RHIC上担任发言人的领导职务,是山东大学STAR团队以及我国高能核物理实验团队在国际大科学装置上系列突出贡献的一次集中体现。
徐庆华教授长期从事核子结构的实验研究,在高能核物理实验物理研究和探测技术研发上作出一系列重要成果,建立了良好的国际学术声誉与影响力。他历任STAR自旋物理组负责人、STAR合作组理事会理事、俄罗斯NICA-MPD合作组理事会理事、美国下一代电子离子对撞机(EIC)报告委员会共同主席、EIC-ATHENA实验组单举物理组召集人等。此前,他领导团队成功完成了STAR实验核心探测器时间投影室iTPC的升级。在物理分析研究上,他带领团队在RHIC核心实验测量-W玻色子自旋不对称的实验测量中作出重要贡献,首次发现海夸克自旋分布存在味道对称破缺,得到核子内海夸克自旋分布的最精确结果。该测量被美国核物理领域定为“里程碑(Milestone)”测量。
山东大学高能核物理实验团队由徐庆华教授在2008年组建,目前已发展成为一支包含10位青年骨干的研究团队,其中4人获得国家级人才项目资助。近年来,该团队在核子结构研究、相对论重离子碰撞物理以及粒子探测技术研发上作出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成果,先后承担国家基金委重点国际合作、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等项目。团队近期的一个重要成果是在STAR实验观测到不同基本粒子之间的量子干涉。团队骨干作为主要作者(Principal Author)的论文于今年1月发表在《科学进展》上[Science Advances9, eabq3903 (2023)]。
中国STAR组由复旦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湖州师范学院、清华大学、山东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中科院应用物理研究所等单位组成,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和教育部等部门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