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新闻网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学术纵横 > 正文

有无之间,本原何以确立? ——“生生”与“生活”学术思想工作坊举行

发布日期:2023年03月27日 10:33 点击次数:

[本站讯]3月19日,“生生”与“生活”学术思想工作坊以线下讨论形式在中心校区举行。本次工作坊由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发起,多位专家学者针对当下中国哲学领域的前沿问题,以生生哲学中的“生生”与生活儒学中的“生活”两种观念的比较和会通为主线,进行了交流探讨。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特聘教授黄玉顺在开场发言中介绍了此次工作坊的由来,指出要将“生生”存在化,才能使其成为中国现代哲学的前沿观念。由此,他引出了生活儒学中的“生活”观念,认为生活是纯粹的存在本身,生活之外别无存在,老子所说的“无”在作为纯存在的意义上能够与之相通;并强调没有任何存在者优先于这样一种存在活动。

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教授李尚信进行了回应和发言,认为生生哲学与生活儒学有许多相通之处,但同时也强调,两者之间的学理进路和贯通方式有所差别,其生生哲学建构所使用的思想资源来源于中国传统哲学和自己的切身生活。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沈顺福强调了思维的重要性。黄玉顺教授以“天理二字乃是自家体贴出来的”切入进行发言。

尼山世界儒学中心研究员路则权对讨论进行了总结和回应。张克宾提出,当下理论建构应考虑传统易学中的阴阳对待性问题,并从历史性的视野对“这个世界会好吗”问题给出了肯定回答。

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副教授董春提出了生生与天地先后关系的问题,认为对作为本原的生生的探讨,要与《周易·系辞》中“天地氤氲,万物化生”的观点区隔开,从而确立生生的纯粹本原性质。郭萍副教授认为,典籍中的天地可被视为一种隐喻,由此对中国传统思想中生生与天地的先后问题作出符合生生本原的合理解释。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博士后林柏宏从主体性的角度出发进行发言。张沛副教授则提出了如何处理个体与群体关系的问题。青年学者秦洁、王贻琛等针对发言作出回应与评论。

本期工作坊为生生哲学、生活儒学领域的学者搭建了思想交流的平台。


【供稿单位:易学研究中心    作者:胡晓培    编辑:新闻网工作室    责任编辑:王亦婷 蒋晓涵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