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12月9日,文学院以线上会议的形式,举办了第九期山大文苑沙龙“匪石柏舟——潮汕女祠对话徽州女祠”。从事汉语言文化教学和潮汕地方文化研究的谢若秋副教授介绍潮汕女祠,山东大学文学院2020级本科生、安徽籍霍婧雯同学介绍徽州女祠,探讨两地女祠的成因、特点,比较两地女祠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并深入发掘各自的历史文化内涵,剖析人文意义。沙龙由山东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张燕芬主持,吸引了校内外共二百多位师生参与。

沙龙正式开始前,张燕芬副教授介绍了本次沙龙主题的选题缘由,说明了文苑沙龙对话漫谈、友好交流的形式,鼓励同学们畅所欲言、大胆对话。
沙龙开始后,霍婧雯从徽州女祠的形成、外观与形制、内部装饰和徽州女祠的特殊性存在分析等四个方面对徽州女祠进行了介绍,阐述了对于中国古代女性地位以及徽州女祠实质的思考。
谢若秋副教授从中国祠堂文化概述、潮汕传统祠堂、潮汕女祠匾额的多模态等方面对于潮汕祠堂匾额特点作了讲述,并且得出结论:在明清时期的潮汕地区,女祠尤其是婆祠的繁荣,是在传统孝道思想的推动下,随着明代中期封建宗法礼制“松绑”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才出现的,在祠祭上表现为“分庭受礼”的特点。而其匾额的多模态特点,也是对俗语潮汕“祠堂十八样”的一个解读和有力的佐证。此外,谢若秋副教授将女祠文化与汉语言文化联系起来,表示汉语以“一字多义”和“一义多字”赋予了传统祠堂匾额文字表达上更多的灵活性,使女祠匾额样式表现出既囿于礼俗又形式多样,体现了汉语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礼俗规范的有机结合,彰显了汉语文化魅力。
在讨论环节中,同学们积极提问,谢若秋副教授一一进行回答。此外,主讲人谢若秋与对话人霍婧雯以互问互答的方式探讨了两地女祠的成因、特点,比较了两地女祠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张燕芬副教授在总结讲话中认为,通过潮汕女祠与徽州女祠的对比,我们更加全面、充分地了解了女祠这一独特的传统文化,充分认识到这一文化是中华女性优秀品质的彰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