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新闻网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学术纵横 > 正文

赵玉教授做客艺术学院致广讲坛

发布日期:2022年12月02日 18:31 点击次数:

[本站讯]12月1日,艺术学院“致广讲坛”第19期邀请济南大学文学院教授赵玉开展讲座。讲座题目为“‘恰当’审美是否‘恰当’?”,主要评析了美国当代美学家肯德尔·沃尔顿的“恰当”审美理论及其对当代美学的影响。

27D23

讲座中,赵玉教授对沃尔顿的《艺术范畴》一文进行了解读,梳理了比尔兹利和西布利二人在“艺术作品的可感属性”上的异同,进而引申出沃尔顿的“恰当”审美理论。赵玉教授认为,沃尔顿的“恰当”审美理论是建立在对比尔兹利和西布利二人的审美批判基础上的。在沃尔顿看来,比尔兹利和西布利仅根据作品内部的可感属性进行审美判断的主张是一种严重误导性的观点。基于此,沃尔顿提出,只有依据艺术作品所属的“正确范畴”进行的审美判断才是“恰当”的,而“正确范畴”的确定又必须借助作品产生的历史背景。因此在实际的艺术审美中,作品的历史语境或相关艺术史知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赵玉教授指出,尽管沃尔顿对比尔兹利与西布利的所谓“不恰当”审美作了精到而深入的分析,他本人自称的“恰当审美”其实也不够恰当。原因有两个:一是他的“正确范畴”在很多情况下无法确定,“正确范畴”的实际作用与其关键地位也不相称,并与其核心观点呈讽刺性对立,而且沃尔顿本人对“正确范畴”的理解和定位也存在摇摆不定的情况;二是他忽略了欣赏者以及所处社会语境的作用。尽管如此,沃尔顿对“恰当”审美理论的贡献和影响却是巨大的,从卡尔松将他的理论首次引入自然审美领域开始,便开启了自然审美领域对“恰当”审美的研究热潮,这对当代美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本场讲座中,赵玉教授以极强的思辨性、推理性为观众全面呈现了沃尔顿“恰当”审美理论的逻辑图谱,并以追问、诘问、辩驳的方式,对沃尔顿的“恰当”审美理论进行了剖析。讲座理论性较强,思路环环相扣,引人入胜。讲座由艺术学院院长助理张爱红主持,院长安宁出席。本次讲座以线上方式举行,山东大学艺术学院、威海校区艺术学院以及其他高校部分师生参加讲座。

赵玉,文学博士,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济南大学文学院教授。美国中密歇根大学高级研究学者,中国社科院文学所博士后,山东大学文艺学博士。主要研究兴趣为艺术理论、环境美学与“恰当审美”理论、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理论。在《文艺理论研究》《学术月刊》等刊物发表论文60余篇,多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资料》以及光明网、文摘报等转载或转摘;出版合著2部,1部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获教育部、山东省高校优秀成果奖等奖项10余项,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省级等科研项目多项。


【供稿单位:艺术学院    作者:王舒蕊    编辑:新闻网工作室    责任编辑:罗震 刘婷婷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