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站讯]10月13日,山东大学文学院特聘教授赵生群做客第310期“新杏坛”,发表了以“《史记》的文本特点与校勘整理”为题的演讲。

赵生群教授首先分析了司马迁时代的书籍流传情况,说明了司马迁所面对的复杂的文献环境。当时文献主要书于竹帛,依靠手抄流传,具有明显的不确定性。门派不同,书无定本,次序先后、篇章多寡尚未固定,内容、文句、行文顺序不尽相同,文本经过长期传抄,有的经过增删改窜,且在变化之中。以《公羊传》和《谷梁传》为例,两传原本各为一家之说,在流传过程中又多杂它说。
接着,赵生群教授对《史记》依据的史料问题作了讲解。《史记》“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史料来源十分丰富,关系也异常复杂。《史记》的史料来源包括诸侯史记、六经异传、诸子方技、史地档案等多类文献。司马迁掌握的史料不仅丰富而且具有系统性。《史记》全书分为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体,各自内部形成独立的纵向系统,各体之间又存在着丰富的横向联系,形成复式结构。面对头绪如此繁多且真伪杂出的先秦史料,司马迁的处理原则是“信则传信”“传疑阙疑”,对先秦史料进行系统梳理后,力求去芜存菁、去伪存真,体现出史家著史的审慎态度。
最后,赵生群教授讨论了《史记》与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之间的关系。赵生群教授强调,《史记》与传世文献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司马迁看到的文献,与传世文本不尽相同;出土文献也不一定优于传世文献,须加以甄别鉴定。如今本《晏子春秋》内容与《管晏列传》赞语的矛盾,说明司马迁所见《晏子春秋》与刘向校订之本不同;长沙马王堆出土的《战国纵横家书》所载苏秦、张仪次序与《史记》《战国策》正相反,帛书次序有误,并且帛书异于《史记》《战国策》的苏秦事迹,正是司马迁经过考辨认为不可信的部分。
在提问环节,同学们纷纷提出问题,如汉代古文经问题、《五帝本纪》始于黄帝问题、《史记》与《左传》异载问题等,赵生群教授都作了耐心细致地解答。
文学院吴柱教授主持讲座,学校百余名师生聆听了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