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7月29日至31日,由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超微与分子病理学专业委员会主办、山东大学第二医院承办的第八届全国超微与分子病理学高端学术论坛暨2022年全国消化道早癌病理诊断进展研讨会在济南举办。
中国科学院院士、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理科主任卞修武,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主任委员、北京协和医院病理科主任梁智勇,南方医科大学病理学教研室主任丁彦青,原解放军临床病理中心主任、河南省肿瘤医院病理诊断中心主任周晓军,北京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病理科主任陆江阳,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超微与分子病理专委会主任委员、北京医院病理科主任刘冬戈,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副会长刘希华,山东大学第二医院党委书记柳丽华、院长王传新出席会议并致辞。
卞修武等在致辞中表示,本次会议作为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超微与分子病理学专业委员会的学术年会,秉持协作、互动、提高的会议精神,邀请到了众多专家倾情授课。不同的学术理念与学术思想必将碰撞出激烈的智慧火花,不断推动着我国超微与分子病理学领域的发展,为我国超微与分子病理学领域的发展增添活力。
柳丽华表示,山东大学第二医院病理科是亚专业建设齐全、消化道病理为专长的特色鲜明的山东省临床重点专科,胃肠活检及消化道早癌粘膜剥离标本的规范化处理和诊断成为业内的规范化模板并被广泛接受和推广,区域引领作用不断彰显。希望通过此次会议,与会专家一起讨论超微病理学和分子病理学的热点、难点和前沿进展,从基因水平阐明疾病发病机制,并根据特定基因改变指导临床治疗,共同促进专业水平再上新高度。
王传新表示,山东大学第二医院病理科近年来发展迅速,在消化道早癌病理诊断方面取得的成绩获得广泛认可,省内外影响力日益增长,特别是自2016年起,每年举办的全国消化道早癌病理诊断进展研讨会已成为医院和科室一张名片,获得省内外同行的高度评价和肯定。此次会议的召开将进一步提高国内消化道病理水平,促进消化道早癌病理的规范化建设,推动病理学科学术新发展。

第八届全国超微与分子病理学高端学术论坛学术活动共有16位国内知名专家就超微与分子病理学领域的最新研究与应用进展进行了专题讲座,内容涵盖了超微病理、分子病理及人工智能数字病理等在头颈部、甲状腺、肺、妇科、儿童肿瘤等肿瘤性病变和结核、狼疮性肾炎、辐射性脑损伤、心肌病变等非肿瘤性病变的临床价值、应用现状及最新进展。
其中,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病理科主任应建明教授作“肿瘤伴随诊断的现状和展望”专题报告,介绍了肿瘤伴随诊断的发展过程和临床意义,例举了病理科现有开展的检测项目和存在问题,并对今后肿瘤伴随诊断的发展提出了要求和展望。中南大学基础医学院医学超微结构学教研室主任、湘雅医院病理科电镜室主任吴晓英教授作题为“电镜在生物医学领域的研究与应用新进展”的专题报告,介绍了电子显微镜及其技术进展,例举了电子显微镜在诊断、科研等方面的新应用,并展望电子显微镜未来在生物医学应用的新技术、新发展。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超微与分子病理专委会常务副主任委员、北京同仁医院病理科主任刘红刚教授作“第五版WHO头颈肿瘤分类部分新进展——头颈部SWI/SNF缺失性肿瘤”专题报告,首先比较了第一版至第五版WHO头颈肿瘤分类的变化,对第五版分类中新增和发生变化的肿瘤特别是SWI/SNF缺失性肿瘤的临床特征、形态学特征、免疫组化、分子遗传学改变、鉴别诊断等进行了详尽的阐述。
全国消化道早癌病理诊断进展研讨会学术活动共有3位日本专家和8位国内知名专家对消化道疾病的病理诊断进展进行了专题讲座,内容涵盖了食管、胃及结直肠的上皮性肿瘤、软组织肿瘤、淋巴造血肿瘤及非肿瘤性病变的病理诊断的相关问题。
其中,日本癌研有明医院病理科主任河内洋教授作“食管鳞状上皮内肿瘤的病理诊断”专题报告,介绍了食管癌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的发展,比较了WHO分类与日本诊断规范在食管癌诊断标准的差别,并对日常工作中诊断难点进行了详细的讲解。日本北海道札幌厚生综合医院病理科市原真教授作“HP感染后胃组织病理学改变”专题报告,对正常胃底腺粘膜和肠上皮化生性萎缩粘膜的结构、内镜表现和HE形态进行比较,阐述了分化型癌和未分化性癌肿瘤发生发展的差异,从临床、内镜、形态及免疫组化等方面完整展现了一例胃底腺粘膜型胃肿瘤的诊断过程。日本新泻大学医学部副部长、新泻大学医齿综合病院病理学主任味冈洋一教授作“溃疡性结肠炎相关肿瘤的病理诊断”专题报告,强调了溃疡性结肠炎相关肿瘤诊断的重要性,分享了免疫组化在溃疡性结肠炎相关肿瘤诊断的意义,并与现场的专家就相关问题展开探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病理科主任金木兰教授承担翻译工作。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超微与分子病理专委会常务委员、山东大学第二医院病理科主任周成军以“胃低异型性腺癌病理诊断之胃小凹上皮型肿瘤” 为题作报告,介绍了胃小凹上皮型肿瘤临床、形态及分子学等特征。现场22位省内病理专家为报告做主持并总结点评。
刘红刚和周成军分别主持会议。会议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现场参会省内外代表两百余人,线上注册参会1684人。专家通过线上线下两种方式对相关问题展开探讨,全国各地的病理工作人员通过线上直播参与会议。
此次会议为国内外同道提供交流的平台,有利于超微病理与分子病理在各个系统的应用拓展、广泛交流及技术水平提高,推动了消化系统肿瘤的早诊早治,有利于加快医疗机构医疗服务、科学研究和临床教学“三位一体”功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