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新闻网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学术纵横 > 正文

“考古新发现与坚定文化自信”系列报告第一讲举行

发布日期:2022年04月17日 14:00 点击次数:

[本站讯]为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充分发挥文化引领作用,引导广大师生更好地认识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坚定文化自信,4月15日晚,由山东大学党委学工部,研究生院、研工部联合主办,驻洪家楼校区学生工作组、学生党支部承办的“考古新发现与文化自信”系列报告第一讲——“三星堆祭祀坑与古蜀文明”在线上举行。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星堆考古研究所所长冉宏林副研究员作为国宝“守护人”,通过大量的考古发现、丰富的实物照片向大家展示了“一眼三千年”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报告由研究生院副院长、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副部长郎剑锋主持。

冉宏林通过大量精美图片,如数家珍地就三星堆遗址的时空分布、基本特征、发掘历程及相关发现作了简要梳理,使听讲者对三星堆遗址的年代、布局及社会人群等信息有了初步了解。从2019年开始,“古蜀文明保护工程”开始实施,对三星堆遗址开启了新一轮的考古发掘工作,新阶段的工作主要聚焦于社会考古、聚落考古范围的相关学术问题。

就“三星堆是什么样的文明”这一话题,冉宏林以三星堆遗址出土的代表性文物为切入点展开介绍。自三星堆祭祀坑面世以来,神秘诡谲且极具地域特色的出土文物持续引发学界及社会的广泛关注。1、2号祭祀坑出土的各式青铜立人像、纵目面具等珍贵文物,也引发了学术界的热烈讨论。随后,冉宏林披露了新发现的青铜器、金饰及部分玉器,对部分造型新颖且价值突出的器物进行了介绍,并对其形制、功能等进行了分析。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冉宏林认为,三星堆出土的精美文物主要用于“上层建筑”中的祭祀活动。通过对古蜀人衣、食、住、行等方面考古遗存的考察,发现古蜀人在生活方面与同一时期其他地区具有极高的相似性,具备相似的“经济基础”。此外,三星堆祭祀坑出土的部分青铜尊、青铜罍、玉琮、玉璧、玉璋等礼器与其他地区同类器具的相似性,折射出文化间的交流,拉近了三星堆遗址与国内其他遗址的文化联系。三星堆祭祀坑出土的大量龙形装饰、反映“尊”字青铜尊、中国古代传说中记载的神树等文物,进一步表明了三星堆文明隶属于中华文明的宏观信仰系统。

关于1986年三星堆1、2号坑的性质问题,学界多有争论。冉宏林结合新的考古发现,对此作出了新的分析与讨论。结合周边相关遗址及相关考古现象,冉宏林主张,5、6号遗存为祭祀器物坑,其余应为祭祀器物掩埋坑。

最后,冉宏林对古蜀文明独特性面貌形成的原因、后继发展、对外影响、与同时期文化的交流等问题作出进一步阐释,并进一步强调,古蜀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文化格局的生动体现。


【供稿单位:学工部、武装部    作者:姜蕾 洪学宣    编辑:新闻网工作室    责任编辑:苑永楷 王莉莉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