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强国

微信

山大发布

抖音

视频号

微博

小红书

快手

哔哩哔哩

山东大学报

学术纵横

“乡村政治与乡土文学”系列学术对谈活动——五十年代中国农村社会关系的变动

发布:山东大学融媒体中心 日期:2021年04月26日

[本站讯]4月22日,人文社科青岛研究院举办了第三场“乡村政治与乡土文学”系列学术对谈活动。山东大学人文社科青岛研究院驻院专家杨争光、山东大学莫言与国际文学艺术研究中心荣誉主任张志忠、山东大学经济学院徐超丽副教授围绕“五十年代中国农村社会关系的变动”主题展开对谈。对谈由山东大学马克斯•韦伯研究中心王建民教授主持。人文社科青岛研究院青年学者及政治学、科学社会主义等专业十余名博士研究生共同参加。

此次对谈主要围绕土地改革、合作化、大跃进等阶段性、标志性的重大历史事件展开。

杨争光认为五十年代农村社会关系变动的核心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转变,及整个社会对人的塑造,尤其是身份认同由个体存在向集体存在的转变。他结合自己在八十年代到农村实地走访的亲身经历,感受到土地改革作为一个标志性事件,不仅仅是土地关系的转变,更有对于人精神的塑造作用以及对国家的文化心理结构的塑造作用。

张志忠结合自己知青经历简要谈了当时对农村工作和社会生产的观察和体悟,他更多从文学作品出发来谈土地改革对家庭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影响。徐超丽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解读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的不同。

同时,各位学者进一步探讨了“阶级”“人性”及“政治力量”在社会关系变动中的权衡,总体上认为阶级总是存在的,关键在于政策力量要完成对阶级积极的引导作用,国家权力的运用应体现更高的非功利原则,要顺应对人性的规律要求,不同的政策要体现对人的尊重;国家政策也要培育人性中的教养和道德担当。


【供稿单位:人文社会科学青岛院     作者:何鲁燕    摄影:何鲁燕         责任编辑:汪诗奥 蒋晓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