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4月19日晚,山东大学人文社科青岛研究院驻院专家、诗人、作家、国家一级编剧杨争光先生做客“文学大讲堂”,在知新楼作题为“叙事文学经典与叙事文学传统漫谈”的学术讲座。讲座由文学院丛新强教授主持。

杨争光先生提出了构成叙事文学经典的三大元素,即立意、形象、技术,讲座的全部主题即是对这三元素的系统阐发。立意往往能决定一部作品的品质和格局,立意需要认知,没有认知,立意即缺乏新意,好的认知需要发达的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的支持。相对于文辞上的铺排,决定一部叙事作品美学品质的更是与认知有关的价值判断。形象是人类映现和探视自己深层精神的重要媒介,而形象塑造需要理性认知与可感性的交融,丰满的同时最好兼具趣味;从形象中可能产生立意,好的立意可以激发而不是扼制想象,在中西文学形象长廊中,他更偏爱精神性形象和符号性形象。既然故事需要编织,情节需要逻辑,细节需要精准,叙述需要语言,一个作家就不能忽视技术上的训练,但不可陷入技术主义的陷阱,因为常规的技术是可以传授、人人都能习得的,而非常规的核心技术是独属自己的立意、形象和语言,这些是无法靠模仿他人得来的。

从《过于喧嚣的孤独》、迪伦马特的戏剧和小说,到《堂·吉诃德》《静静的顿河》,大到《城堡》的世界观设定,小到《白鹿原》中的一绺头发,发隐抉微的征引在讲座中层见叠出。
丛新强教授对杨争光先生的演讲表示感谢,认为同学们应该从杨争光先生身上学习怀疑的精神和勇气。在场师生就戏剧性与逻辑性的关系、《水浒传》影视改编、原创性与市场化等问题与杨争光先生进行了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