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站讯]4月14日,山东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赵生群做客“新杏坛”,在中心校区作题为“《春秋》《左传》区别于史书的几个特征”的学术讲座。讲座由文学院李剑锋教授主持,文学院教师代表以及本硕博学生近200人聆听讲座。

赵生群教授首先对选题作了简要说明。《春秋》《左传》是中国古代重要典籍,但关于二者性质的认定长期存在分歧,这牵涉到中国文学史上的许多重要问题,必须花大力气加以研究解决。在长期教学与研究过程中,通过对该问题系统性地爬梳、整理和归纳,他认为《春秋》是孔子的一部著作,《左传》为解经之传,皆非史书。随后,赵生群教授从“不遵史法,不合史体”、“叙述不清,事实不明”、“注重书法,善恶褒贬”三方面具体展开论述。其一,“君举必书”是史官记事不可更改的一条原则,但以鲁国国君即位与薨葬之事看,《春秋》中隐、庄、闵、僖四君即位与隐、闵二公之葬皆未载录,《左传》更有十位国君不提即位事,桓公即位被视作“三月,郑伯以璧假许田”背景,据此可判定《春秋》《左传》不是鲁国史书。其二,《春秋》《左传》叙事简略,不受史官叙事体例约束,比如《春秋》载周天子事迹多模糊主语、选择性地记录,对“郑伯克段于鄢”等事件前因后果的记载也多付阙如,极易造成误解,而《左传》目的则在解经,省略《春秋》会盟的主体与时间而补充原因,叙事本身并不周密。其三,孔子作《春秋》不拘泥史法,常事不书,重在褒贬,《左传》也非常重视对《春秋》“书法”的解释。重视礼义,偏重价值判断,为明理而叙事,是《春秋》《左传》的共同特点,也是它们区别于史书的共同特征。
余论部分,赵生群教授补充,《春秋》《左传》孔子自编的“历史教科书”,其中微文大义须待孔子表而出之,《左传》则是左丘明为帮助人们理解《春秋》而作,二者相得益彰。
互动环节,现场同学就史书的定义、断代与通史的区别、“春秋”概念的辨析等内容提问,赵生群一一作答。李剑锋教授在总结中表示,讲座不仅带来了对《春秋》《左传》性质的全新认识,更予同学们以治学方法上的启迪,包括重视经典原本、系统性考察、举例论证竭泽而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