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12月4日晚,由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与亚太研究所联合主办、亚太所社会与文化研究中心承办的“社会与人文”系列讲座第三讲“东亚文化视野中的鲁迅形象”在线上举行。山东大学文学院国家玮副教授担任主讲人。山东大学亚太研究所所长杨鲁慧在致辞中介绍了亚太所的基本情况。亚太所副所长钟诚、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范阳阳作为评议人参加讲座。亚太研究所副所长赵玙佳主持讲座。

东亚文化共同体的构建及其挑战逐渐成为一个跨学科的重要议题,国家玮副教授以在东亚影响颇广的鲁迅文学及思想为切入点,展开了宏观分析与微观解读。在讲座中,国家玮副教授介绍了日本学者竹内好的鲁迅研究及“回心”概念,并对伊藤虎丸经由鲁迅为中介而提出的“个”的思想作了独特阐释。通过上述案例,他向大家展示了日本思想界对东亚意识的理解,指出日本二战后鲁迅研究的出发点包含民族自我反省的动机,尤其是对“优等生文化”和虚假主体性的反思,这种态度对我们研究以“西欧冲击”为契机而产生的中日共同的近代亚洲自我发现这一课题具有重要启示。国家玮副教授还指出,中国的鲁迅研究与日本、韩国的鲁迅研究在问题意识以及分析路径方面并不完全相同,我们应“以鲁迅为问题”,在中国语境中重新激活鲁迅思想传统,同时与东亚其他国家的思想界保持良性的互动。
随后,讲座进入评议交流环节,各位老师围绕东亚文化视野中的鲁迅研究展开讨论。钟诚老师肯定了国家玮副教授的演讲对我们重新认识与研究鲁迅所具有的积极意义,他表示鲁迅研究应具备特定的问题意识,不能简单地“将鲁迅作为方法”,提出鲁迅研究者应适当从个体的生命体验中跳脱出来,寻求一个更为广阔的跨学科研究平台。此外,他认为研究鲁迅应注意文化与制度两个质素,鲁迅文学所提出的很多问题至今仍值得我们反复思考,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文本的多重细致的阅读。范阳阳老师指出,新时期以来的中国鲁迅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日本鲁研界的影响,他认为国家玮副教授的演讲对于今后中国的鲁迅研究具有某种“溯本清源”的重要作用。近代中日在学习西方的过程中都经历了“从器物到文明”的认知过程,战后日本的鲁迅研究正是基于日本学习西方文明遭遇的挫折而展开的。
本次讲座以东亚文化视野中的鲁迅研究为切入点,展示了不同国家对东亚文化与东亚意识的不同认知,有利于学院师生以更开放、理性和包容的态度来思考东亚文化共同体的构建这一重要时代课题。近150人在线参加学术讲座和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