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新闻网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学术纵横 > 正文

吴俊做客“新杏坛”教授谈当代文学史料与文学史研究

发布日期:2020年11月30日 11:37 点击次数:

[本站讯]11月27日,南京大学文学院吴俊教授做客“新杏坛”,作题为“问题与方法:当代文学史料与文学史研究——从文学批评的一个案例讲起”的讲座。讲座由山东大学文学院副院长、中国现当代文学教授黄发有主持。会议通过腾讯会议展开。

吴俊教授认为当代文学研究面临着一个重要问题,即怎么从文学批评进入到文学史的研究。一般而言,文学批评走向文学史研究的过程,即是文学史料走向文学史的过程,史料是重要中介。他从“尾声”和“引子”叠加的案例讲起,强调了政治转换期对于中国文学和文学史批评的重要性,而这样的发现只可能来自史料而非批评,这样的问题只能通过文学史研究来解决。

随后,吴俊详教授细展开了四大部分的论述。第一部分是当代文学史料问题与“以古为师”之义。当代文学学科的特殊性质使得史料问题成为研究领域热点,“以古为师”就是从方法论上拓展当代文学研究的视野、路径、手段等,体现的是学科互动、跨学科的基本意识,是一种将文学批评提升至理论层面乃至历史化的努力。由此,当代文学的史料概念,必须具备历史、关系、观念、规范四个实际前提才能成立。第二部分是当代文学史料的文献学含义与镜鉴。文献学兼有历史逻辑的观念和典籍鉴定的方法,当代文学史料文献学既支撑了批评和论史的有据,又支撑了有据的批评和论史,史料研究的潮流兴起,承担了学科转型和提升建设的时代使命,将当代文学真正跻身于正统、经典的学术学科传统领地。他认为,讨论史料与批评的基本关联,须引入作为特殊定性要素的制度和作为关键变量要素的新媒体,与专业批评共同构成三维语境。第三部分是国家文学制度视阈中的史料学。国家文艺制度的刚性规范能够制约文艺产品的价值实现、回报和收益,包括对文艺市场产生制约。第四部分是网络新媒体技术平台上的史料生态歧义困难。新媒体技术在收集保存数据、拓展研究深广度以及本身就作为史料原生地的方面具有优势,但也存在着数据泛滥、逻辑错位、定位模糊、版本混乱等缺陷,它将深刻地改变着文学史料的实际身份、价值和地位。吴俊详教授,网络时代(大数据)研究范式的探索和创建是当前人文学术必须解决的问题,运用大数据技术的跨域研究是学术未来的增长点和制高点。

黄发有教授表示,吴俊详教授对学科的发展有整体性的思考,从纸媒到新媒体,从古典到当代,格局宏大,视野开阔,具有思辨性和逻辑性。


【供稿单位:文学院    作者:鞠啸程    摄影:时书琦         编辑:新闻网工作室    责任编辑:黄志向 刘婷婷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