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11月23日,清华大学历史系倪玉平教授做客历史文化学院长风讲坛,为学院师生带来了题为“清代财政的近代转型”的精彩线上讲座。讲座由历史文化学院马光教授主持。

讲座中,倪玉平教授指出,清前期的财政收入包括田赋、盐课、关税、杂赋等,但咸同时期,清廷内外交困,社会剧烈动荡,财政制度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就奏销制度而言,咸丰以前的钱粮奏销、京饷协饷基本失效,户部无法有效掌握全国财政大权;就租税结构而言,财政收入的主体由农业税转变为以厘金和海关为主体的工商税;就税收征收与分配主体而言,以厘金为代表的地方财政兴起,中央财政基本不能染指这一重要税收,中央与地方财政的双强并立成型;就指导思想而言,清廷事实上抛弃了“量入为出”的理念而步入“量出为入”的阶段。由此,清代财政由内敛走向扩张,由保守走向激进,由传统农业型财政向工商业型财政转变。
倪玉平教授认为,财政对于近代中国的走向极为关键,对于晚清社会的现代化,从武器到交通,从军工到民用,从管理到思想,都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可以说,咸同时期财政体系的近代转型,基本是内生性的,既受时局的重大影响,也是道光以降财政实践的自然结果,西方的影响反在其次。
讲座末尾,倪玉平教授还结合自己多年的研究经验,对中国经济史研究中常见的问题,如数据有效性、历史学与经济学、普遍性与特殊性、“人”与政治等进行了反思。在师生交流环节,师生在线上提出了若干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倪玉平教授一一作了精彩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