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近日,历史文化学院举办2020年线上“长风”系列学术讲座。讲座采用腾讯会议线上形式进行,先后吸引了历史文化学院、文化遗产研究院师生及全国各地考古文博人士600余人参加,反响热烈。
4月16日,首期讲座由历史文化学院王芬教授担任主讲,讲座题目为“连续、转折与汇融——黄河下游地区史前社会的文明化进程”,讲座由学院副处级辅导员李一楠老师主持。讲座中,王芬教授对中国文明化进程这一核心问题进行了学术史的梳理。她认为,对中国文明社会发展过程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单中心”到“多中心”的认识提升,史前发展多元化的认识启发并引导了学者逐渐重视区域考古的重要性。其次,王芬教授从环境背景、文化序列、生产经济、聚落演变和宗教礼制方面,对黄河中下游地区的考古学文化进行了系统介绍,形成了结构性的认识。她以房址、墓葬为出发点对后李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和海岱龙山文化进行了系统的聚落演变的分析,概括出海岱地区社会复杂化进程的几大特点,社会呈稳定、连续、渐进的发展态势,并指出这样的发展过程从龙山晚期一直持续到岳石,后因为商人东征,用武力实现了东西的融合,东夷文化汇融到了华夏文明的潮流之中。
4月19日,考古系王青教授带来题为“天地人神:二里头神灵考古探索”的精彩讲座,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陈雪香担任讲座主持人。讲座中,王青教授首先回顾了偃师二里头遗址与神灵崇拜有关的考古发现和研究现状。经过60多年的田野考古工作,二里头遗址出土了一批与神灵崇拜与祭祀有关的遗存,为探索夏人的精神信仰和艺术传统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他提出“神灵考古”的概念,指从考古学角度探索古代的神灵崇拜和精神信仰,研究神灵形象和神灵崇拜的面貌与演变是其精神内涵,属于精神文化考古的分支研究领域。接着,王青教授从“神灵遗存的发现与复原”“神界系统的构成”“神职人员的构成”三方面,具体阐述了关于二里头神灵考古的探索。他认为,从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神灵崇拜相关遗物来看,夏人崇拜的神灵主要是身披鳞甲的水下神灵,并且存在由主祭和辅祭组成的祭司集团,与军职人员、王室成员共同构成了二里头遗址的贵族阶层。同时,他指出祭祀对象、祭祀仪式、祭祀制度、夏人精神信仰的演变、中国早期文化传统的形成等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在讲座的结尾,主讲人积极与观众互动,对大家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耐心解答和交流探讨。讲座内容丰富,考证严谨,在师生中产生了强烈反响,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研究动力。
历史文化学院“长风”系列学术讲座系学院品牌学术活动,每年举办80余场,持续将学术研究的精品内容输送给学院师生,营造了浓厚的学术研究氛围和良好的文化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