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近日,美国弗吉尼亚州立大学荣休教授、山东大儒家文明协同创新中心访问学者、北京师范大学章黄学术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汪荣祖教授作客山东大学文学院“新杏坛”,在知新楼作了一场题为“中华旧诗里的史识”的学术讲座。讲座由刘晓艺教授主持,文学院院长杜泽逊以及相关专业的多位教师、学生前来聆听。

本次讲座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在第一部分,汪荣祖教授从诗体入手,阐明“诗家三体”与史之间的联系:赋宜述古,而比、兴易出诗论和史实。他认为诗和史既有“史必证实,诗可凿空”的根本之分,也有互惠之谊。汪荣祖教授以杜甫《石壕吏》为例证,提出诗可具史笔的功用:诗歌的形式或体裁可以表达史事,史意与史实。他的创见是:诗能够传神,同样也能传真,传神不是要舍真就虚,而要讲求真之史增添美感。同样,汪荣祖教授认为,良史必蕴诗心。他举了唐代的刘知几、英国的Thomas Carlyle、瑞士的JacobBurckhardt和德国的TheodoreMommsen等中外史家的观点,他们对诗道之于史笔的神会之助,无不赞誉有加。

在第二部分,汪荣祖教授选取大量具体而生动的实例,详解了中华旧诗中的史事、史意和史实。诗载史事,读者可以诗阅史。他列举历代诗人对西施、秦始皇、项羽等争议人物的褒贬及对项羽东归、鸿门宴等历史疑案的评说,展示其发人深思之处。有关诗歌可蕴史意一点,汪荣祖教授通过长庆诗、半山诗、子才诗中对历史的追溯和反思,印证诗歌中所含的历史哲学。汪荣祖教授说,诗不但能够反映诗人的个性,同样也可以成为研究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有力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