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站讯]6月24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客座教授、韩国国立首尔大学名誉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学评论家权宁珉教授做客外国语学院,以“韩国现代文学的诞生——诗人李箱的文学世界”为主题为外院师生作学术讲座。讲座由山大外国语学院韩国语系教师朴银淑主持。学院韩国语系等多位师生听取了讲座。
讲座伊始,权宁珉教授介绍了韩国现代文学的发端与诗人李箱在韩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他提到,韩国现代文学产生于日本殖民统治的特殊时期,自萌芽以来便深受日本文学、中国文学等影响,发展速度缓慢,在当时世界文学中的地位偏低,包括李箱在内的韩国作家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积极探求韩国现代文学发展,并为之付出巨大努力,成为了颇具代表性的韩国现代文学领军人物。

权宁珉教授介绍,李箱原名金海卿,生于1910年。李箱自高中起便展现了卓越的才能和专业技能,毕业后被特聘为朝鲜总督府建筑技师,这在当时被日本人充斥的朝鲜总督府中是极为罕见的。在此期间,他凭借对绘画的天赋与热情,创作出了不少精彩的绘画作品,并入围当时的朝鲜美术博览会。在文学创作方面,李箱从创作初期就着眼于韩国文化的现代觉醒,早期以诗歌为主要创作体裁。1933年由于身患肺结核,李箱从朝鲜总督府辞职,在养病过程中专注于文学创作,并于1934年开始在朝鲜中央日报连载诗歌《乌瞰图》,题目中的“乌瞰”一词改写自绘画专业术语“鸟瞰”,诗歌内容与形式清奇,在当时引起强烈反响,大众对此褒贬不一。权宁珉教授认为这可以看作是诗人李箱对韩国现代文学创新性发展的探索与尝试,开创了韩国现代诗歌具有“全局意识”的崭新创作方式。诗歌中反复出现的“可怕”与“害怕”两词集中体现出诗人的社会学意识,即他以此描画出人类社会中“支配者”与“被支配者”两个阵营间彼此对立、互不相融的可怕现实。《乌瞰图》正是通过这样简单明了的写作方式影射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此外,《乌瞰图》中的部分诗篇还以视觉方式呈现出诗人的自我认知,抽象表达出诗人对疾病的无奈、对生命的思考以及对死亡的恐惧。权宁珉教授结合李箱生平与具体诗歌作品,深入浅出,娓娓道来,带领在座师生领略了李箱文学作品的独特魅力,引发了师生们的感叹与深思以及对于韩国现代文学的浓厚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