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新闻网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学术纵横 > 正文

新杏坛:华学诚教授谈《诗》“不我屑以”解兼论“不屑”的成词

发布日期:2019年06月10日 16:54 点击次数:

[本站讯]6月5日,北京语言大学、上海大学双聘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华学诚作客文学院新杏坛,在知新楼举办题为“《诗》‘不我屑以’解兼论‘不屑’的成词”的讲座。讲座由文学院张树铮教授主持,学院部分教师及校内外相关专业师生共同聆听了本场讲座。

华学诚教授从《诗经》中的“不我屑以”入手,分析了这句话中“以”的意义,“屑”的词义演变以及“不屑”如何成词三个问题。华学诚教授考察“以”字的动词用法,表示完结、停止的意义,表示已然的确定语气这三种在古籍中常见的用法,最终在《吕氏春秋》《战国策》和《史记》中找到例证,确定了“不我屑以”的“以”可以作句末语气词用,表示已然的确定语气。随后华学诚教授考察了“屑”的词义演变。“屑”本写作“㞕”,“㞕”从“䏌”声,因而“受义于䏌”,谓振动除垢,这是“㞕(屑)”的本义。“屑”字的本义有“振动”和“除垢”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方面是“振动”,由“动作切切”可以引申出“劬劳、劳累”,“不安”,“快、迅速”,“细小碎末”四个意义,其中“细小碎末”又可以继续引申出琐碎、众多、轻易、倏忽和粉碎,研成碎末等意义。“屑”字从“除垢”的本义可以引申出“清洁、洁美、洁善”的意义,进而引申为“敬畏”,最后引申出“顾惜、介意”的意义。接下来华学诚教授与大家讨论了“不屑”如何成词的问题。《诗经》中出现最早的用例“宴尔新昏,不我屑以”,这时还没有成词,与“不屑”不处在一个语法层面上;战国时期是“不屑”的成词过程,这个时期它的意义逐渐发生变化,在《尽心下》中,“不屑”与“不洁”并列,这表明此时的“不屑”已有明确成词倾向;到了东汉时期,“不屑”基本具备独立运用的单词资格。最后华学诚教授总结了“不屑”成词需要具备的三个条件和成词时“屑”的意义。

讲座最后,张树铮教授对本次讲座进行了总结。互动环节中,华学诚教授积极回应师生们的提问,与大家交流了对文献研究方法的认识。

华学诚,北京语言大学、上海大学双聘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北京文献语言与文化传承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兼执行主任、文献语言学研究所所长、《文献语言学》主编。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北京师范大学《励耘语言学刊》、华中科技大学《语言研究》等学术刊物编委,兼任中国训诂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人社部职业汉语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市语委专家委员会委员等职。主要研究方向为训诂与历史词汇、古代语言学文献、汉语方言学史等,已出版《周秦汉晋方言研究史》《扬雄方言校释汇证》《扬雄方言校释论稿》等专著8部,主编教材一套8种、学术研究丛书一套8种,参编教材、工具书多种,发表论文80余篇。21世纪以来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北京大学第十二届王力语言学奖一等奖、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等省部级以上奖项6项;承担北京市、教育部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省部级以上课题6项,2016年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攻关项目《中国古代方言学文献集成》。


【供稿单位:文学院    作者:郁秀青    摄影:仇子兴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喻靖悦 张丹丹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