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4月18日,华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袁筱一教授为山大外国语学院本科生作了题为“母性、女性与始终未曾到来的社会平等——关于《温柔之歌》的翻译与阅读”的讲座。

讲座中,袁筱一教授首先介绍了龚古尔文学奖与《温柔之歌》的作者蕾拉·斯利玛尼。龚古尔文学奖主要面向年轻作家以鼓励创作更好的作品,年轻的蕾拉·斯利玛尼正是这样一位初露头角的女性作家,她分别于2014年和2016年出版了小说《食人魔花园》和《温柔之歌》,两部著作都是有感于当下时事生活而写,既体现了她作为一个记者的敏感性,也表明了新时期文学与以往不同的风格。随后,袁筱一教授从《温柔之歌》出发,讲述了书中展现的母性、女性、社会平等等问题,分析了书中两位女主人公米莉亚姆与其保姆路易丝之间的矛盾冲突,探讨了当代女性面临的职业与家庭之间的艰难选择,以及不同教育背景和成长环境造成的身份不平等。最后,袁筱一教授讲述了自己的翻译感受与对文学的看法。在她看来,翻译往往是被动的接受一本书以及文学的意义——不停地打开窗子,但并不完全展开,从而为我们提供了很多视角,去思考完全不曾想到的问题。
《温柔之歌》法语原作获2016年龚古尔文学奖,袁筱一教授的中文译作则荣获2018年第十届傅雷翻译出版奖文学类奖项。龚古尔文学奖(Le Prix Goncourt)是法国文学奖,设立于1903年,每年颁发一次,面向当年在法国出版的法语小说,是法国久负盛名的文学大奖。《温柔之歌》小说来源于一个发生在美国的真实社会事件,但年轻的女作家将它移植在了自己熟悉的巴黎:一个保姆杀死了雇主家庭的孩子,而在事件发生以前,保姆与雇主之间并没有显见的冲突与矛盾。作者试图走进保姆——在小说中,她叫路易丝——的内心,以她为中心,破解了关于母性的神话,同时掀开了温柔之歌的背后, 那一片“茫茫的森林”和“黑暗的湖”。是在看到了这片“茫茫的森林”之后,我们才终于可以理解,这曲并不温柔的《温柔之歌》何以能够传遍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