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4月14日,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李松睿做客文学院“锐讲座”,在中心校区举办题为“脱域、形式与地方书写——谈赵树理的写作”的精彩讲座。本次讲座由文学院黄发有教授主持,相关领域师生参与聆听。

讲座开始,黄发有教授对李松睿的到来表示感谢,并对李松睿在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取得的成就作简要介绍,希望在座的师生能够珍惜本次交流机会,从聆听中得到启发。
讲座围绕赵树理的创作特色展开,李松睿将赵树理作品的文学语言与同时代作家作品进行对比,分析了赵树理的写作特征,重新阐释地方性对文学创作的影响。他首先纠正了在现行研究中地方性对文学语言影响的自然化倾向,提出从自然链条中解放地方性、脱离地域分析文学语言的研究方法。李松睿以赵树理的写作为切入点,引入认知“装置”的概念,从对地方性与20世纪40年代的战争语境的分析、赵树理与同时代作家周立波的创作对比、新中国成立后评论界对赵树理作品的评价变化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随后,李松睿通过对比周立波与赵树理作品在当时所获得的不同评价,细致探究地方性特征在写作中发挥的作用。他认为周立波作品中的注释通过科学理性的方式来呈现方言土语,从而形成一种明显的知识分子的表征;而赵树理作品中的方言则不被视作方言,其注释深度参与到小说叙事的进程中,这与赵树理将自己的文学语言放置在农民语言和知识分子语言“翻译”行为之中有着密切的关系。
讲座结束后,文学院马兵教授对本场讲座作简要总结。李松睿详细地回答了在座师生提出的关于文学语言与地方性特征的相关问题。


锐讲座名帖:李松睿,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文艺研究》杂志社编辑,中国现代文学馆客座研究员。先后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北京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影视剧研究、文化研究等。出版专著《书写“我乡我土”一一地方性与20世纪40年代中国小说》《文学的时代印痕一一中国现代文学论集》;译著《道德与哲学的修辞术一一柏拉图的〈高尔吉亚〉和〈斐德若〉》(合译);编著《太阳社小说选》(合编)。在《文学评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文艺理论与批评》《当代作家评论》《民族文学研究》《读书》《鲁迅研究月刊》《当代电影》《北京电影学院学报》《文艺报》等重要报刊发表各类文章百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