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新闻网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学术纵横 > 正文

卫斯理学院宋明炜副教授谈科幻文学

发布日期:2018年05月28日 11:28 点击次数:

[本站讯]近日,山东大学校友、卫斯理学院(Wellesley College)东亚系宋明炜副教授做客文学院新杏坛,在知新楼作了题为“科幻新浪潮与看不见的美学”的讲座。讲座前,文学院院长杜泽逊教授与宋明炜教授会谈,一起回忆了在山大求学的美好岁月,追溯了文学院优秀的学术传统,并且商谈了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事宜。讲座由文学院副院长黄发有教授主持。

讲座伊始,宋明炜副教授从刘慈欣的科幻创作入手,讲到自己与《三体》相遇的故事。同时,他援引中国科幻小说作家飞氘“科幻更像是当代文学的一支寂寞的伏兵,在少有人关心的荒野上默默地埋伏着”中“寂寞的伏兵”这一比喻对讲座题目中“看不见”一词作出阐释,并从文学史的角度出发,介绍了科幻文学在中国起起伏伏的发展历程和三次科幻新浪潮。

随后,立足于具体的科幻文学现象,宋明炜副教授讲述了晚清时期产生的第一次科幻浪潮。值得注意的是,晚清之时并无“科幻”这种说法,“科幻”一词要在新中国成立后才产生,当时通行的说法是“科学小说”。1902年梁启超发起并创办的期刊《新小说》中已经设立“科学小说”的栏目,连载了《海底两万里》等翻译小说。后来周树人也翻译了凡尔纳的科幻小说《月界旅行》和《地底旅行》。不仅如此,当时的中国作家也发表了自己的科幻小说,比如在《绣像小说》杂志上连载的徐念慈的《月球殖民地小说》。及至民国时期,除了老舍创作的《猫城记》和顾均正等作家创作的少量作品之外,科幻小说逐渐消失隐匿,不再系统地出现。

科幻小说再次被大家关注是在1978年。其中一个重要节点是1978年5月在上海召开的全国科普创作座谈会。这次座谈激发了作家的创作热情,不仅老一批作家纷纷重新执笔写作,一批新作者也被吸引到科幻创作中来。作品发表量和影响力与日俱增,迎来了第二次科幻浪潮。但是好景不长,八十年代初,文艺界和科学界对于科幻文学的属性问题产生了争论,并将学术论定性为科学与反科学之争。在当时以科学为重的社会大背景下,科幻小说被大家所抛弃。到了八十年代中期,科幻小说创作数量骤减至个位数。发表科幻文学的杂志也所剩不多,幸存的只剩下成都的《科学文艺》(即后来的《科幻世界》),但也只是刊载一些外来的翻译科幻小说。

直到1999年,科幻小说才浮出历史的地表,形成了又一次新浪潮,即第三次科幻浪潮。其中以几位重要作家几部重要作品的完成最为显著。比如刘慈欣的《三体》创作与韩松的《地铁》创作,尤其是《三体》后来被翻译为英语、德语和西班牙语,在西方世界获得了普遍关注,可以说是将中国的科幻小说提高到世界级的水平。

讲述了科幻文学发展的三次浪潮之后,宋明炜副教授还介绍了自己研究科幻文学的理论视角,从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理论,谈到了福柯的异托邦理论,认为科幻文学具有强烈的未来式,它的写作对象是不存在的事物,但是又与现实有着紧密的关系,总结来说即先锋性的写作和高度的写实主义。

讲座最后,黄发有教授对讲座作了简短的总结。现场学生踊跃提问,从科幻文学的发展前景、科幻文学的影视改编现象以及科幻文学在文学批评中的方法等问题与宋明炜副教授进行了探讨。

宋明炜,卫斯理学院(Wellesley College)东亚系副教授,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研究员,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兼任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心研究员。专业领域为中国现代文学、比较文学、科幻文学。著有《浮世的悲哀:张爱玲传》、《德尔莫的礼物:纽约笔记本》、《普利茅斯的冬日花朵:新英格兰记》、《批评与想象》、Young China: National Rejuvenation and the Bildungsroman,1900-1959.关于中国科幻文学的论文以英文、中文、法文、德文等文字发表。



【供稿单位:文学院    作者:孙倩 王萌    摄影:刘青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李萍 思萱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