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强国

微信

山大发布

抖音

视频号

微博

小红书

快手

哔哩哔哩

山东大学报

学术纵横

辛炫承谈西欧学术术语受容与东亚语言共同体

发布:山东大学融媒体中心 日期:2018年05月21日

[本站讯]日前,由外国语学院日语系主办、“一个亚洲财团”赞助的“从文学・文化的传统与共有展望亚洲命运共同体”系列讲座第八讲进行。讲座邀请了韩国圆光大学辛炫承副教授作了题为“近代西欧学术术语的受容与东亚语言共同体——以西周的译语为中心”的报告。

辛炫承指出,纵观东亚历史,从古代到现代,中国对于日本一直是作为一种难以超越或必须超越的巨大的他者形象而存在,源于中国的各种丰富的思想潮流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对日本都影响至深。不仅日本,东亚的另一主角韩国的历史也是如此。其中中国的儒学与日本德川时代传入的新儒学,即朱子学和阳明学一起,对日本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随之,日本的江户时代出现了多种与其相悖或重新阐释的学流学派。不只在江户时代,明治维新以后儒学的影响力也不可低估。换言之,不论是持肯定态度、否定态度,明治初期在谈起有学问人的教养时,是离不开儒学符号的,且儒学色彩之深超越现在我们的想象。

称为“日本近代哲学之父”或“日本哲学之父”的西周(1829—1897)创造了大量东亚共同的学术概念用语,现在仍在东亚地区被广泛使用。结合井上厚史对西周思想转变划分的5个阶段,辛炫承指出西周思想的大致发展过程为:朱子学→徂徠学→洋学(兰学、英学)→留学荷兰时对政治经济学的兴趣→试图寻找二者(朱子学和洋学)的交点→讲授西方哲学→将儒学、徂徠学和西方思想(实证、功利主义)融合→统一科学。辛炫承强调,这一过程中,朱子学和徂徠学是主要的思想根基,也构成了西周哲学的核心。而学术译语的翻译创新就是西周中西学问融合的重要尝试。

讲座中,辛炫承举出了许多译语的例子,指出西周采取综合、分解、分析等方法来翻译西方词汇。比如,《论语》中的“义务”,《史记》中的“权利”“虚无”,《中庸》中的“演绎”,《易经》中的“先天”“后天”,《管子》中的“空间”,《孟子》中的“具体”等,从西周的译语创造过程中可以看出其思维是在儒学范围内的,受到先秦儒学和宋明儒学的影响。同时,西周的译语经过与西方的学术碰撞已经发展成全新的含义,成为日本近代学界的重要术语,也是后来东亚近现代学术用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中可以看出,东亚译语的发展是他者意识与自我意识碰撞的过程,是用自己的语言去理解“他者”的学说,进而可以理解为,东亚共同体的主体是语言和文化。

讲座引起了在座师生的热烈反响。提问环节,大家积极参与,结合各自专业对西周译语的创造性以及东亚文化交流等进行了提问。辛炫承一一作出了详实解答。讲座最后,主持人吴松梅对本次讲座作了简单回顾,希望讲座可以增进同学们对“东亚文化共同体”的系统了解,并思考“翻译与跨文化交流”这一课题。


【供稿单位:外语学院     作者:蒋阳阳    摄影:韩信慧         责任编辑:李楠 亭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