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时间
5月17日(周二)10:00
二、地点
兴隆山校区讲学堂107
三、报告摘要
面向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战略和《中国制造2025》的需求,国家需要大量优秀工程师,其中最紧俏的是具有创新能力的研究工程师。为了培养这类工程师,大学要从顶层设计教育改革,为学生构建既宽又厚的知识结构,并着力加强实践创新。本报告以多年从事工程教育的案例来阐述上述理念和实践,尤其是通过自身治学体会,说明未来工程师应具有高远理想,重视理论、计算与实验能力的综合培养,为实践创新奠定学术基础。
四、报告人简介
胡海岩,1956年生;1981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原山东工业大学)力学专业,获理学学士;1984年毕业于该校固体力学专业,获工学硕士;1988年毕业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固体力学专业,获工学博士。曾任德国Stuttgart大学洪堡基金研究员,美国Duke大学访问教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副校长、校长。2007年起任北京理工大学教授、校长。
主要从事飞行器结构动力学与控制的教学与研究,培养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3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名、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名,在振动控制系统的非线性动力学、结构碰撞振动分析与控制、颤振主动控制等方面取得重要研究进展。200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06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1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同年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0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0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TWAS)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