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强国

微信

山大发布

抖音

视频号

微博

小红书

快手

哔哩哔哩

山东大学报

学术预告

天人讲座第134讲:梵学何为——基于概念、知识、经典体系与学术史的考察

发布:山东大学融媒体中心 日期:2024年04月19日

一、讲座题目

庆祝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成立三十周年系列讲座:天人讲座第134讲 | 梵学何为——基于概念、知识、经典体系与学术史的考察

二、主讲人

周广荣 研究员

三、讲座时间

4月20日(星期六)19:00-21:00

四、讲座地点

中心校区知新楼A座1618报告厅

五、主讲人简介

周广荣,文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世界宗教文化》编辑部主任、副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哲学院宗教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佛教语文学、印度佛教史研究,曾先后至印度尼赫鲁大学梵文研究中心、美国华盛顿大学亚洲语文系犍陀罗语写本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访学。承担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院、所研究课题多项,目前主持国家社科基金绝学项目“悉昙藏校注与研究”。出版学术专著2种,合作完成古籍整理与辞书5种、译著2种、学术论文40余篇,科研成果获国家级奖励1次、省部级2次。

六、内容提要

在印度古代学术史上,以四部《吠陀》为肇端的印度古代各类典籍兼具宗教的、哲学的、文学的与历史的多重性质,而吠陀时代以降的诸多仙人或圣者亦博学多能,兼有宗教家、诗人与哲学家等多重身份。然而,不管是语言的、宗教的、文学的、哲学的流派或思潮,都把对“梵”即终极真理或最高法则的体认,作为其根本归宿。因此,在从古至今的中国学术语境中,通常把印度古典学术统称为“梵学”。

自汉地佛经初传,中国古人即把以佛学为主体兼及印度语言、天文、舆地、礼仪、律法、其它宗教等方面的学问称之为梵学,精通这种学问的僧侣文人被称为梵学僧或梵学士。伴随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演变,梵学与佛学在中国的传习也有两千年的历史,二者兼具互摄,曲折起伏,或隐或现,成为中国思想文化史上不可忽略的重要环节。

兹讲意在从概念、知识、经典体系与学术史等方面探求梵学的名义、发展与体系,揭示其独特、丰富的文化内涵。


【供稿单位:哲社学院     作者:封莹    责任编辑:谢婷婷 傅艺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