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9月30日是中国烈士纪念日,为“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 珍爱和平 开创未来”,档案馆、校史办推出“致敬山大英烈”系列文章,激励广大师生医务员工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更多山大力量。
创办于1901年的山东大学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蕴含着深厚强大的红色基因,在12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培养了一代代厚植家国情怀和革命精神的山大人。本期推出“致敬山大英烈”胡寅。
1943-1945年,胡寅采用声东击西、灵活机动的战术,在章丘指挥对日伪作战数十次,消灭敌人千余人,大长了抗日军民的士气,打击了日伪军的嚣张气焰。他的声威使敌人闻风丧胆,汉奸特务们常用“出去叫你碰上胡寅”的话恐吓彼此。

胡寅
胡寅(1912—1949),原名胡欣然,中共党员,山东寿光人。1937年考入国立山东大学。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八路军山东纵队一旅三团政治处主任、鲁中军区第十二团政治委员、中共章丘县委书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一军一二四师政治部主任。1948年12月在河北省喜峰口附近不幸因车祸遇难,时年37岁。
探求真理 忠党爱国
胡寅出身于富裕农民家庭。1920年在本村上小学,聪慧过人,学习成绩优秀,老师们都称赞他品学兼优。1926年,为避匪患,胡寅随父亲去青岛大英烟草公司打工。在颠沛流离的艰难生活道路上,胡寅饱尝了工人的悲惨生活,激发了他要求民主、立志救国救民的思想。
1928年,胡寅考入寿光城里县立高等小学,翌年因领导学生争民主、闹学潮而被校方开除,后转入崔家庄双凤小学就读。双凤小学是中共寿光党组织活动的中心,学校有进步校长李植庭和数名共产党员执教,共青团组织也一直在学生中活动,广泛传播进步书籍。在校期间,胡寅阅读了不少进步书籍,思想受到启迪。
1931年夏,胡寅以优异成绩考入青岛市立中学。彼时,他经常来往于大英烟草公司各卷烟厂和铁路机务段等处,接触基层工人,接受青岛中共党组织的培养教育。1932年,胡寅加入中国共产党,开始从一个热血青年逐步成长为无产阶级先进分子。他结交了柴立夫、吴强等一批先进知识分子,丰富了革命理论。他积极参加工人罢工运动,组织青岛李村师范、铁路中学、市立中学学生同乡会,开展学生运动,积累了领导革命斗争的经验。此时青岛正处在白色恐怖之下,党组织屡遭破坏,在上级党组织安排下,国立山东大学成为青岛市开展爱国进步活动的主要发源地。胡寅冒着极大风险,坚持与党组织保持联系。1937年,胡寅报考国立山东大学。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日大旗,在事变发生的第二天就向全国发出《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指出:“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1937年9月下旬,中共中央北方局号召“共产党员脱下长衫,到游击队去”,时任中共山东省委书记黎玉从延安返回泰安,根据山东的抗战形势,决定在泰安徂徕山举行抗日武装起义。
抗日救国心切的胡寅积极响应号召,带领国立山东大学部分同学,先后去济南、泰安寻找省委。12月下旬,他们在泰安市徂徕山区受到黎玉、林浩、洪涛、景晓村等山东省委领导人的亲切接见。从此,胡寅投入波澜壮阔的抗日活动。他怀着革命的激情昼夜编演文艺节目,在群众中宣讲“抗日则生,不抗日则亡”的道理,动员群众“有人出人,有枪出枪,有钱出钱,有粮出粮”。募捐粮饷,扩大抗日武装。胡寅、孙陶林等流亡学生的朴实作风和宣传发动群众的突出表现,得到了党组织的赞许。1938年1月1日,山东省委在徂徕山四禅寺正式宣布抗日武装起义,成立了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四支队。支队下设两个中队、一个宣传队。胡寅是当时百余名起义抗日战士之一,参加了部队整编。为提高起义人员的政治觉悟和组织纪律性,支队开展了学习教育,以提高觉悟、增强抗战必胜的信心,胡寅成为第一批政治战士。

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旧址四禅寺(大寺)
胡寅参加了徂徕山起义后的第一场战斗寺岭伏击战。1月26日,支队从情报得知有一股日军将从大汶口去新泰,当机立断决定组成突击队,伏击日军。部队挑选了部分精干人员和武器,进入设伏阵地——位于公路边的寺岭庄。下午3点钟,日军的一支马车运输队由大汶口方向进入伏击圈。指挥员一声令下,战士们居高临下向敌人猛烈开火,打得敌人人仰马翻、鬼哭狼嚎。战斗中,胡寅与战士们沉着应战,利用有利地形奋勇杀敌。经过两小时激战,毙伤日军10余名,击毁敌军车一辆。首战告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增强了指战员们的胜利信心。

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四支队训练中
1938年3月,第四支队从徂徕山区转移到新泰。胡寅先后参加了谷里、烈庄、刘杜、岔河一带宣传抗日和扩大武装的工作。4月,胡寅跟随第四支队,在洪涛、林浩率领下,从莱芜插入博山。在攻打莱芜的战斗中,一举毙俘敌军300多人。经过多次战斗的锻炼,胡寅逐步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政治工作者。5月,部队发展到4000余人,整编为三个团和两个直属分队,胡寅任中队指导员。
善战善谋 震慑敌伪
1940年12月,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四支队整编为山东纵队一旅,胡寅调任一旅三团政治处主任。1941年,部队再次整编,胡寅调任山东纵队四旅十二团政治委员。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代,沂蒙山区发生了特大灾荒,面对日伪残酷的封锁、扫荡,为了解决后勤供给上的极度困难,胡寅与团长石新多次研究生产自救、节约度荒的方案,带头到山沟野岭开荒种地,摘野果、挖野菜充饥。艰苦生活使他得了胃病,但他仍坚持让炊事员把生活标准压低。
1942年,胡寅率十二团一部在鲁南地区活动。7月敌人扫荡后,胡寅率部插入敌后,隐蔽在沂水河边的村里,寻机打击敌人。当时,有一股日军常到河里洗澡,把枪架在河边,且未设岗哨。胡寅率领三十几名战士埋伏在附近丛林,待日军全部下水后突然冲出,一举歼灭日军54人,缴获长短枪50余支,我方无一伤亡。
1942年8月1日,山东纵队四旅改编为鲁中军区部队,胡寅任军区十二团政治委员。在反扫荡、反蚕食斗争中,胡寅先后与石新、武中奇等率部转战泗水、莱芜、沂源、章丘等地,为扩大沂蒙山区抗日根据地作出了贡献。
1943年春节前后,为使鲁中、鲁北抗日解放区联成片,鲁中区党委和鲁中军区决定选派胡寅任章丘县委书记兼独立营政委,带领章丘军民开展反封锁、反蚕食斗争。胡寅为了掌握章丘的实际情况,组织干部战士深入章丘各村调查情况,察看地形,听取基层干部和抗日群众的意见。胡寅召开县委会会议研究制定了斗争策略:一是加强独立营的武装力量,实行上下结合,先打薄弱之敌,争取主动权;二是积极开展统战工作,团结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坚决打击日伪军;三是实行减租减息政策,调动群众的抗日积极性,扩大人民武装。胡寅到任不久,在泰山军分区部队的支援下,集中优势兵力,一举拔除了垛庄据点,毙伤俘敌200多人,缴获大批武器弹药。土顽王启贞部公开投降日寇,在庄科、小龙堂安设据点,充当日寇的马前卒,残杀抗日军民,危害极大。为狠狠打击投降派,经上级批准,胡寅率部将两处敌人分割包围,激战一夜,消灭王启贞部两个营。
统战工作 细致入微
为争取各阶层团结抗日,胡寅坚决执行党的统战政策,做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工作。他带领县区干部,深入农村开展减租减息,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亲自调查,及时解决。当时清港泉、大射垛庄的群众发动不起来,胡寅通过调查发现这两个村在处理红枪会问题上有偏差,对操纵红枪会的坏人打击不到位。胡寅立即代表县委向群众赔礼道歉,严惩了隐藏幕后的汉奸分子,群众很快就被发动起来。
为争取中间势力和瓦解伪顽势力,胡寅做了大量争取教育工作。国民党乡长刘兰圃有爱国之心,他就登门拜访,晓以民族大义,两人成为朋友。后期,刘兰圃为抗日做了不少有益的工作。对伪顽头目,胡寅则分不同情况,有的列其罪状,指明出路;有的阐明政策,解除疑虑;有的则投石探底,考验其态度。在胡寅的争取教育下,国民党地方部队翟毓蔚、周长富、刘振东等部,与章丘独立营建立了交往,减少了摩擦,相互通报了不少日寇扫荡的情报,打击了日军,削弱了国民党的反共势力,为发展扩大抗日力量创造了条件。1945年春,章丘县为泰山军分区输送了大批兵员,其独立营亦扩大到三个整编连,300余人;抗日根据地扩大到七个区,每区建立了30-50人的区中队。在经济上,通过发展生产,广泛开展生产救灾,彻底改变了原来依赖泰山专署统销供应的经济状况,使章丘县在自给自足的基础上,每年还向上级缴纳公粮30余万斤。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1945年8月,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胜利了,胡寅调任鲁中警备三旅七团政治委员。9月,部队奉命从龙口渡海去东北。胡寅征尘未洗就投入部队的动员教育工作,并顺利完成渡海任务。12月上旬,三旅七团进驻辽宁鞍山地区,整编为东北人民自治军,胡寅投入当地土改建政工作。1947年2月,三旅七团整编为辽南军区独立师一团。胡寅率部参加了解放长春、四平街等重大战役。战斗中,他两次负伤,仍坚持战地指挥,为广大指战员作出了表率。在辽沈战役中,他率部英勇冲杀,捷足先登,被誉为优秀的政治工作者和指挥员。1948年10月,胡寅被任命为东北野战军第五纵队第十三师政治部主任。1948年11月,根据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及部队番号的命令,东北野战军第五纵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二军,第十三师改称一二四师,徐国夫任代师长,李辉任政治委员,胡寅任政治部主任。
辽沈战役结束后,胡寅所在部队奉命以隐蔽动作入关参加平津战役。部队夜行晓宿,赶往平津前线。1948年12月3日夜,在河北省喜峰口附近,胡寅等人乘坐的吉普车刹车失灵,撞山后翻下悬崖,师长徐国夫负重伤,政委李辉和胡寅不幸光荣殉职。1949年4月,平津战役结束后,胡寅所在部队第四十二军编入第四野战军第十四兵团,在河北涿县召开了一万余人的追悼大会,沉痛悼念李辉、胡寅两位烈士。
青山处处埋忠骨,香菊枝枝祭英魂。胡寅烈士的忠骨安葬于河北省三屯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移葬于石家庄华北烈士陵园。
参考文献
1.山东省档案局编:《会聚在党旗下:档案中的革命先烈故事》,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1年。
2.中共青岛市委党史资料征委会办公室编:《中共青岛党史大事记:1921-1949》,青岛: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9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