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9月30日是中国烈士纪念日,为“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 珍爱和平 开创未来”,档案馆、校史办推出“致敬山大英烈”系列文章,激励广大师生医务员工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更多山大力量。
创办于1901年的山东大学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蕴含着深厚强大的红色基因,在12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培养了一代代厚植家国情怀和革命精神的山大人。本期推出“致敬山大英烈”里希。
在上海劳动妇女战地服务团,里希是服务团中年龄最小的,也是最活跃的一个。她的表现很突出,好像有一股使不完的劲,样样活动都跑在前头,唱歌演戏少不了她,一有空就练习写字,每天写日记,还写了不少文章刊登在后方的报刊上。1938年,她17岁,在服务团中光荣转为中共正式党员,被誉为“勇敢的战地之花”。

里希
里希(1921—1946),原名李亚芬,江苏常州人。1937年10月参加何香凝先生发起的上海劳动妇女战地服务团。1940年参加新四军。1941年进入苏北盐城抗大五分校学习。1944年进入华中建设大学民运系学习。1946年4月在山东禹城被国民党匪特杀害。
活跃在女工夜校
1921年,里希出生在上海。父亲是厨师,母亲当过袜厂女工,做过保姆。8岁时父亲病故,家境十分贫寒,里希勉强读了2年小学就辍学了,母亲带着她和三个姐姐、一个弟弟艰难度日。
为了生活,里希12岁进上海电机织袜厂做童工。她热爱生活,不畏劳苦,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当时上海法南区共青团借惠中中学教室以女青年会名义开办女工夜校进行革命活动,为了学到更多的知识,弥补自己文化水平的不足,在每天繁重的劳动之后,里希坚持到女工夜校去学习。夜校里有些老师是中共地下党员,他们不仅教女工们识字,还结合当时的抗日斗争形势宣传革命真理,发动学生投入抗日救亡运动,教她们唱进步歌曲,排演《放下你的鞭子》等戏剧。里希积极参加革命宣传、募捐和游行示威等活动,表现得机智勇敢。她很聪明,新歌一唱就会,也擅长表演。每当她用上海方言演唱《工人自叹》时,真挚淳朴的感情和富有感染力的表演,激发了女工们对剥削者的仇恨和抗日救亡的热情,鼓舞了工人团结斗争的意志。
1936年,里希参加了“三八”“五一”节的抗日救亡集会游行。当遭到巡捕水龙头的冲击和警棍的抽打时,她毫不畏惧,继续和工友们一起手挽着手高喊“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打倒卖国政府”等口号。嗓子喊哑了,队伍一次又一次被冲散,她仍不退缩,一直坚持到最后。为团结更多的工友,里希经常走访工人家庭,积极动员女工上夜校学文化,参加政治活动。在夜校,她组织同学们成立读书小组,鼓励女工阅读进步书刊,看进步电影,唱进步歌曲,提高政治觉悟。她还经常带弟弟志明到青年会参加活动,弟弟在她的引导下,后来也参加了革命。1936年,她在女工夜校教师孙维华介绍下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成了夜校的骨干,开始了新的革命生涯。
1937年七七事变后,随着淞沪会战爆发,许多工厂被炮火摧毁,工人失业,大批居民流离失所,无家可归,社会秩序混乱,人心不安。在这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中国共产党号召人民奋起反抗,中共上海地下党发动群众运用各种形式进行宣传、慰劳、捐献,并救济难民。里希在共青团组织的直接领导下,积极投入抗日救亡的群众运动中,到工厂、商店、里弄、街头去宣传募捐,后到难民收容所里去工作。她不怕脏不怕累,除了负责管理难民吃睡等一般事务外,主要负责宣传工作,向难民宣传抗日救亡的道理,教难民识字,唱抗日歌曲。有些青年难民,在她的宣传教育下也投入抗日救亡运动。里希还奋不顾身地到淞沪前线去救护伤兵,虽然只有16岁,但身上却好像有永远使不完的劲儿。
参加上海劳动妇女战地服务团
1937年9月,全国妇女抗敌慰劳总会上海分会会长何香凝派胡兰畦与上海女青年会劳工夜校联系,组织战地服务团赴前线慰问抗日将士。中共上海地下党派出共青团江苏省委组织部部长胡瑞英去组织女工夜校一批思想觉悟高、不怕苦、不怕死的共青团员参加服务团。中共上海沪东、沪西区委也委派党员任秀棠参加服务团,以进行党的工作。经过研究,选定了里希(李亚芬)、金敏玉(里路)、郑惠珍(郑里明)、李惠英(李祥福)、张定宝(张小泯)、龚琦玮、秦秋谷、柳秀娟、胡瑞英、任秀棠等11人组成战地服务团。该团有9名成员是纺织女工出身,故取名上海劳动妇女战地服务团。她们都具有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不怕艰辛,能吃苦耐劳,也都有一股强烈的抗日热情,决心踏上抗日前线去服务。

里希(前排左一)参加的上海劳动妇女战地服务团成立时合影
10月,服务团从上海出发前,全体团员去向何香凝辞别。里希年龄小,个子长得也矮,怕不让去,站在最后面,踮起脚尖装着不比别人矮的样子,但仍被何香凝发现了。何香凝考虑到前线生活艰苦、斗争残酷,开始不同意她去。她急哭了,表示不怕苦不怕累,不怕飞机和大炮,坚决不拖后腿。何香凝见她抗日热情很高,决心很大,就欣然同意了。何香凝叮嘱服务团成员们一定要爱护那些用生命在为我们民族生存而抗战的士兵;一定要提高警惕注意汉奸;一定要牺牲爱情,为抗战服务到底。服务团的具体工作是到前方发放慰问物资,救护伤员,组织、宣传、教育前方军民坚持抗战到底。所有慰问物资、救护药品、宣传资料、经费以及服务团的生活费等,都由全国妇女抗敌慰劳总会上海分会提供。
里希同其他十位服务团成员告别了亲人,来到抗日前线。她们先到淞沪前线嘉定国民党十八军罗卓英部,然后随军出发,跋山涉水,一边行军一边宣传抗日。有时一天行军几十里甚至上百里,每到一地士兵们休息了,她们就忙着宣传演出。她们的生活十分艰苦,一天两餐,吃的是南瓜、萝卜叶,睡的是破屋。有时刚躺下,敌机来轰炸,马上就转移;有时情况紧急,一夜起来数次。一次,在安徽遇到发大水,水深齐腰,身上背了很多东西,除了穿的衣服、毯子,还有米袋、挎包,行军十分困难,一连跑了几条路都跑不出洪水区。等到洪水退去,士兵们纷纷脱下湿衣服烤干,里希和同志们却仍旧穿着湿衣服为士兵们演出,士兵们十分感动。
以下是里希在服务团期间写的一篇日记:
在田间
里希
4点钟,已经是大天亮了。
黄色的田野里,老表们(江西群众的爱称)早在割稻了,“啪啪”的打稻声,半夜里都响着。这是农民一年辛劳的收获,水、旱灾害,都没有使稻子死亡,这该是值得欢喜的事。我们服务团要去参加农民们的收稻劳动,可农民们似乎不敢相信。
“怕是要分我们的谷吧!”一些老百姓担心地议论着。他们总以为:哪有这样好的人,会来帮我们割禾?有些人家还拒绝我们的帮忙。好吧!我们决心让老百姓们看看事实到底怎样。
5点钟的样子,驻地周围的田间增加了许多男兵女兵,和老百姓一样地晒着太阳光着脚割稻。
我们这一组,8个机枪连弟兄和我们2个女兵。可是镰刀呢?只有6把,好,采取分工合作的办法,6个同志去割稻,2个打,另外2个“打杂”。
这次割稻不比去年容易。这里的早稻中夹着晚稻,割的时候得防止把晚稻割下来。田又都是湿田,水满泥深,脚伸出伸进真费力。因为是水田,软软的蚂蝗不知不觉地老往人脚上爬。
“啊! 蚂蟥,蚂蟥。”机枪连周同志伸脚一看,嘿! 蚂蟥沾满了两条泥脚杆,长的、短的、胖的、瘦的,数一下,起码有15条。
“他奶奶的,死家伙……”一面骂一面拍,蚂蟥像牛皮筋那样粘住了,真不容易拍下来。他急得把右手的镰刀也凑上去打,结果蚂蟥没打下来,反在脚杆上增多了一条条伤痕。我们这伙儿,要算他挂彩挂得最凶。
我从来没下田劳动过,今天“开洋荤”第一次。弟兄们的嘴不大休息,和手一样忙。
“来,老表,我来帮你除草。”第一次下田劳动的赵同志,一直想帮一个老表下田。
“你不会,要不得,要不得。”
见老表这样说他感到难受,把眼睛睁得很大:“喂,你别这样说啊! 我做多了还不是会了,我要你写字还不是写不到,要你上操还不是不会?”大家都笑了,老表也跟着笑了。
以前带着恐惧、怀疑的老百姓见我们真是帮他们来劳动的,他们拿茶呀,米酒呀,豆子呀,来慰劳我们了。
“恰(吃)罗! 恰完它罗!”老表们热情地招呼着我们。阳光很强烈,劳动一天下来手臂和腿都被晒得热辣辣的有点痛,脸孔更是,晒得通红通红的。
但在归队的路上,大家都很高兴。
“汗淌淌,乐洋洋,唱着歌儿进村庄!”
(原载生活书店1940年出版的《战地三年》)
1940年10月,由于国民党更加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对服务团的活动也诸多刁难,阻止服务团进行抗日宣传,甚至企图收拢利用这支队伍。服务团在难以继续开展工作的前提下,向八路军桂林办事处汇报,撤离了罗卓英部队。至此,上海劳动妇女战地服务团结束了为期三年的战地服务。三年间,里希随服务团辗转战地,跨越苏、浙、皖、赣、湘、鄂、豫、桂八省,行程两万里。服务团虽身在国民党部队,但一直在共产党领导下开展工作。里希与其他团员们无论在演剧、唱歌、出墙报、印发宣传品,还是在救护伤员等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工作,表现出不怕苦、不怕死的革命本色。
经历皖南事变的考验
根据上级党组织决定,服务团成员一部分前往延安,一部分去皖南新四军军部。胡瑞英、任秀棠、陈兰湘、尹小驹等经历艰难险阻到了延安。里希、里路等12位同志到皖南参加新四军,被分配去做民运工作、机要工作,并参与军直教导队工作。来到部队,里希感到一切都是新鲜、亲切、温暖的。元旦将临,她和同志们一起赶排了《水手舞》《红缨枪舞》《军民一家》等节目,参加军民联欢会,共同欢度元旦节。
1941年1月6日,新四军部队在泾县茂林地区被国民党八万余人包围,这就是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我军被迫自卫激战七昼夜。开始时集中突围,后来分路突围,最后三五成群地分散突围。在突围中,里希和服务团的战友还利用“快报”等形式开展宣传报道,以鼓舞战士的斗志。到战争十分激烈时,她又和同志们一起主动救护伤员、抬担架。部队几天几夜突围不出,没有饭吃,既饿又渴,疲惫不堪。在第三天夜晚突围行军中,前面传来口令说:“原地休息。”她和战友里路在一起,一停下来就睡着了。等醒来时,部队已经出发。她焦急万分,到哪里去寻找自己的队伍呢?山上是茫茫林海,山下有敌人盘旋。寒冬腊月,北风刺骨,她们饿了喝山水,困了就地躺下。到了第七天才遇上自己队伍的侦察参谋胡彪,胡彪熟悉当地情况,把她和里路带到一个村庄交给了老乡。这时她们已经好几天没有进一粒粮食了。老乡见是新四军战士,给予她们热情接待。不久,她们又在茂林大街上碰到一个跌伤了脚的男同志任云,三人成立了临时党小组,任云为组长,一起商量如何突围。在这生死关头,他们都把生的希望让给同志,把死的可能留给自己。最后,党小组组长任云决定要女同志先走,里希和里路只得服从。农历年初四是当地妇女回娘家拜年的日子,她俩到茂林街上买了一块红布和一些点心,假装回娘家拜年,终于逃出了包围圈,在二月中旬回到了阔别三年的家乡上海。
里希到了家里,家中三个姐姐已先后出嫁,剩下年迈的妈妈和幼小的弟弟,生活十分困难,妈妈多次要求里希留下做工将弟弟带大。这时,她想的不是自己的小家,而是党,想着寻找自己的队伍,她坚信革命一定会胜利。她仅在上海住了一个星期,就毅然决定和几位同志一起找部队去。临走那天,她怕妈妈伤心或者不让走,便和三姐商量好,买了电影票同妈妈、弟弟一起去看电影,看到一半时,由三姐来找她回去。就这样,她离开了家,怀着急切的心情和同志们一起日夜赶路,通过道道封锁线,于1941年2月底回到了在苏北盐城重建的新四军军部。
新四军代军长陈毅亲自接见了里希、里路等同志,勉励大家要在各自新的岗位上继续努力战斗,为革命作出新的贡献。
在抗大与华中建大学习
1941年3月,里希进入苏北盐城抗大五分校学习。抗大强调军事化,学习生活艰苦而又紧张,清晨吹起床号后,十分钟内要把背包打好、军装穿好、绑腿绑好出操。因常有敌机骚扰轰炸,在屋里上课不安全,只能将课堂设在野外的树荫下,背包当凳子,膝盖当课桌。里希学习十分认真刻苦,笔记完整,成绩好。她担任互助组组长,善于从生活上、学习上帮助同志。组里有一位新入伍的同志,怕难为情,在会上不敢发言,她对新同志说:“学到的东西是书本上的,要经过自己头脑的思考,不发言,就不容易消化。”还教这位同志在发言前作好提纲。在她的帮助下,这位同志终于在会上发了言,进步很快,后来成了党的宣传干部。里希以身作则,热情帮助别人,赢得了大家的信任,抗大召开党代会时,她被选为女生队党代表。
1942年3月,里希调华中局党校参加第三期整风学习。从党校毕业后,里希被调到新四军军部作战科当见习参谋,负责文书和机要工作。她工作严肃认真,一丝不苟,从未出过差错。里希和同志们相处十分融洽,她到哪里,哪里的空气就活跃起来,同志们称她是“快乐头子”。当里希知道战友滕雪凡刚经历爱人牺牲又失去爱子时,便想方设法安慰、体贴、关怀她,促使她从痛苦中解脱出来。1943年冬,新四军军部从盐阜转移到淮南时,每天夜里行军,寒风刺骨,当时部队供给困难,里希为了让别的同志穿上棉裤,自己不领棉裤,只穿一条未过膝的旧绒线裤,甘愿受冷挨冻。
1944年,里希被派到华中建设大学民运系学习。她学习认真,接受能力强。有一次,学员们在讨论首长报告时,有个学员提出了不切实际的问题,引起大家争论不休。里希说:“我们讨论首长的报告,要加深对工作重要意义和方针政策的认识,把设想出来的偶然性很大的问题展开讨论,这是钻牛角尖。”短短数语,结束了这场争论,并为同志们指出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军直政治部文工队为了演出曹禺的名剧《雷雨》,特邀里希演四凤。里希真挚感人的形象塑造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受到赞赏。里希个性活泼开朗、端庄大方,待人热情诚恳,很能体贴照顾别人,同志们都爱和她接近。有的男同志对她产生了爱慕之情,但她全身心地扑在工作上,始终不谈恋爱。要好的战友关心地问里希:“你为什么不找伴侣?”里希不假思索地回答道:“早着呢,急什么!”战友追问:“还等到什么时候?”里希果断地回答:“抗战胜利以后!”
在斗争中光荣牺牲
1945年抗战胜利后,里希随部队北上转移到山东。行军途中,每到一地,她就和当地老乡建立联系,了解当地风俗,学习俚语,并用它宣传党的政策,使群众感到亲切易懂。部队抵达山东临沂,组织上要她仍回军直属机关工作。她抱着面向实际、深入群众的愿望,向组织提出到基层去,到最艰苦、敌情最复杂的地方去工作。组织上同意了她的请求,批准她参加山东渤海区党委组织的巡视团,到新解放的地区去工作。12月,里希随巡视团到禹城县北部新解放区。该地区敌人活动猖獗,斗争十分激烈,环境非常险恶。里希置个人安危于不顾,随时准备为人民的利益牺牲自己的一切。她在给战友的信中说:“为了争取铁路两侧的优势和阵地,不久我就要转移到新地区,干部更少了,我一个人要担负起两个人的工作,那写信的空隙就更少了。”里希有一支从战友那里得到的手枪,她曾亲口对一位同志说:“万一我遇到不幸,希望你告诉党来索取我的遗物。”她又说:“我在斗争中牺牲是光荣的,共产党员应该舍得为自己的事业献身。”
里希怀着满腔的革命热情,在禹城四区战斗。她独自一人在离巡视团团部2公里外的一个村庄工作,人生地不熟,困难确实不少。但她没有知难而退,依靠组织,依靠当地干部和积极分子,虚心向有经验的同志学习。由于她主动努力,很快就把村子里的工作开展起来了。里希像一团火,去到哪里,哪里就燃烧起来。她发动群众“反奸诉苦”,控诉敌伪统治的暴行,批斗敌伪爪牙,宣布没收大汉奸的财产,把汉奸掠夺来的粮食和浮财分给老百姓。敌人胆战心惊,酝酿对她下毒手。
1946年4月21日深夜,十多个国民党武装匪特先袭击了巡视团团部,团长陈放受了重伤,另一个干部牺牲。然后,匪特再窜到里希住的村庄,假冒团部来人送信,骗房东开门,将里希绑走。里希在同敌人拼死搏斗中惨遭杀害,牺牲时年仅25岁,遗体安葬在惠民县烈士陵园。
参考文献
1.中共常州市委党史征集研究委员会、常州市民政局合编:《常州革命英烈》,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6年。
2.任月英主编,山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山东省志·妇女团体志》,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
3.朱强娣:《新四军女兵》,济南:济南出版社,2004年。
4.山东省民政厅编:《光照千秋 山东革命烈士事迹选 2》,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
5.刘伯超主编,新四军历史丛刊社编:《华中抗日斗争回忆》(十),上海:百家出版社,1993年。
6.全国妇女联合会办公厅、福建省妇女联合会编:《青春在战火中》,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
7.荒砂、孟燕坤主编,《上海妇女志》编纂委员会编:《上海妇女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年。
8.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组编:《了不起的她们 鞠萍姐姐讲巾帼英雄故事》,合肥: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202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