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为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讲好山大故事,档案馆、校史办推出“抗战中的山大英烈”系列文章,激励广大师生医务员工铭记历史,缅怀先烈,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更多山大力量。
创办于1901年的山东大学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蕴含着深厚强大的红色基因,在12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培养了一代代厚植家国情怀和革命精神的山大人。本期推出的“抗战中的山大英烈”是杨耕心。
1926年寒假,杨耕心回到家乡,根据中共山东区执委积极发展党组织的指示精神,经过秘密考察,介绍本家的长工杨保善、杨保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了中共九都杨党支部。这是阳谷县乃至鲁西第一个基层党组织,星星之火就此燃起,鲁西地区革命的火种从这里开始传播。

杨耕心
杨耕心(1900—1943),字一斋,乳名大考,山东阳谷人。1926年,入山东大学附属中学北园白鹤庄高中部文科班学习,同年在山大附中入党,是聊城地区第一个中共基层组织九都杨党支部创建人。1928年1月,参与发动阳谷县坡里暴动。1934年,参与组建中共安乐镇临时中心支部。1937年8月,到国民党第二十六军孙连仲部做策反工作。1943年秋,在鄂西会战中不幸被俘,后遭日军杀害,终年43岁。
成立鲁西第一个党支部
1900年1月19日,杨耕心出生于山东省阳谷县九都杨村一个封建乡绅家庭。杨耕心的父亲杨竹泉曾是阳谷县安乐镇私立崇实完全小学校长,为人恪守传统,清廉正直、热心教育,并受到进步思想影响,这对杨耕心的成长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少年杨耕心就读于崇实小学,1921年考入位于聊城的山东省立第二中学。他耳闻目睹了农村贫困的生活现状、贪官污吏的罪恶事实,为日夜勤劳反而吃不饱、穿不暖的劳动者鸣不平,对官府豪绅的奢侈豪华深恶痛绝。他常常吟诵“天下多少不平事,不会做天枉做天”的诗歌,萌发了“铲尽天下不平事,不平天下方太平”的思想。在学校,他“好读书,寡言笑”,但“谈起国家大事,救亡图存学说,又滔滔不绝”。
1926年春,26岁的杨耕心进入山东大学附属中学北园白鹤庄高中部文科班学习。因为学习刻苦,能背诵英文小词典,他有了一个绰号——读书迷。在学校,杨耕心接触到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进步书刊,了解到马克思主义思想,逐渐确立了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的理想信念。同年秋,阳谷籍黄埔军校第四期学生、与他有亲戚关系的共产党员王寅生和奉黄埔军校中共党组织之命来济南发展党组织的关向应介绍杨耕心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他决心把自己的一生全部献给人民的解放事业,成为一名坚强的共产主义战士。
当年的寒假,他从济南回到家乡,介绍自家的长工杨保善、杨保庆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即在九都杨成立了阳谷县乃至整个鲁西地区的第一个共产党基层组织——中共九都杨党支部,杨耕心任支部书记。

阳谷九都杨党支部旧址
寒假过后,杨耕心回到山大附中,一边读书,一边继续为党工作。他在学生中秘密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组织进步青年散发传单,在学校师生中影响很大。1927年春,他的革命活动引起了反动当局的注意,受到监视。毕业前夕,因革命工作需要,杨耕心提前离开了学校。
回到家乡后,他以九都杨党支部为依托,团结劳苦大众,积极发展党员,并先后在九都杨和宋堤口建立了农民协会,在九都杨成立阳谷县第一所农民夜校。
1927年7月上旬,阳谷县官府横征暴敛,激起了全县人民的极大愤怒,民间歌谣唱道:“丁卯年遭殃年,这季银子没要完,下季银子又出签。”阳谷县到处传递着鼓动群众包围阳谷县城进行斗争的秘密传单。杨耕心认为这是发动群众的好时机,便书写了很多“打倒土豪劣绅”“抗捐抗税”“打倒贪官污吏”的标语,贴在城北村庄外。几天后,以徐良府、熬盐场等村为中心的众多农民手持木棒、刀枪,将县城团团包围。杨耕心带领九都杨一带数十名农民参加斗争活动,斗争持续了10多天,以胜利告终。
发动坡里暴动
1889年建造的坡里教堂地处聊城、阳谷、莘县的交界处,规模很大,拥有良田千亩,周围村庄多为教堂的佃户。教堂仰仗帝国主义势力,勾结地主豪绅,作威作福,欺压百姓,搜刮民财。群众极为痛恨,却敢怒不敢言。
1927年10月,杨耕心通过家里的长工结识了活动在阳谷、聊城交界处的农民武装首领韩建德、曹万年。韩建德、曹万年出身农民,因受本村地主压迫、官府欺凌而拉起队伍劫富济贫。杨耕心认为,这股潜伏武装,可以争取团结为我党发动坡里暴动的力量。他向中共鲁西县委汇报了他和韩建德、曹万年接触的情况后,县委同意他的看法,立即派聂子政同志协助杨耕心做争取工作。11月,东昌县委将王筱湖从聊城调回阳谷,并在王筱湖家中设立了指导坡里暴动的东昌县委联络站。
经过杨耕心的动员,韩建德、曹万年决定跟着共产党干一番解放劳苦大众的大事业。1928年1月14日,暴动开始,韩建德、曹万年的武装迅速占据了坡里教堂。杨耕心主导成立东临地区革命委员会,发布《告民众书》,阐明政治主张和暴动目的,同时开仓放粮,赈济百姓。之后,杨耕心又和暴动队伍收缴了九都杨庄地主武装的枪支,壮大暴动队伍。但是由于军阀和反动官府的联合镇压,暴动坚持了25天后最终失败。

坡里暴动旧址
坡里暴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山东省最早的农民武装暴动,极大地震慑了反动统治阶级,使饱受欺压的劳苦大众看到了希望,是党领导农民斗争的一次重要尝试,为鲁西地区后来的革命斗争打下了基础。坡里暴动虽然失败了,但作为全国武装革命的一个组成部分,在鲁西乃至山东影响甚远,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
坡里暴动失败后,杨耕心受到通缉,在当地已无法存身,经党组织同意潜往东北,继续为党工作。
献身抗战一线
杨耕心刚到东北时,因为没有公开的职务,无法维持生计,幸因他的英语好,考进哈尔滨邮局,成了邮差。虽然薪俸较高,生活有了保证,但受职务所限,不便接近广大群众,难以为党做更多的工作。九一八事变后,他多次给父亲写信,陈述在东北当亡国奴的苦恼,希望允许他回家当个小学教员,终于得到了父亲的同意,返回家乡。
1932年9月,杨耕心回到家乡,在父亲的安排下到阿城镇县立第三高级小学任教员。杨耕心以小学教员身份做掩护,继续为党工作。任教期间,他订购大量进步刊物,自编教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青年一代。他虽然一直未能与党组织取得联系,但他主动团结爱国人士,揭露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反动本质和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抨击国民党反动派的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此外,他还联合校内外进步力量,团结社会爱国人士,利用各种机会开展活动。
1933年寒假,中共北平地下党员韩子栋回到原籍阳谷,把杨耕心的组织关系转到中共中央北方局,由他单线领导。不久,中共中央北方局通过韩子栋转告杨耕心,要他到苏区党校学习,但杨耕心因脚疾严重,没有成行。
1934年4月,杨耕心和共产党员盛北光、翟子超组建了中共安乐镇临时中心支部,杨耕心任支部书记。同年秋,安乐镇中心支部扩大为中共阳谷县委,杨耕心任县委书记。他倡导建立了阳谷县抗日后援委员会和党的外围组织——中坚社,领导中坚社成员组织群众在街道、集市以演戏、讲演等形式大力宣传抗日爱国,发动募捐,支援前线。秋末,杨耕心和共产党员王伯谨与设于寿张镇的山东省立第八乡村师范学校中共支部建立联系。不久,盛北光、翟子超等先后离开阳谷,阳谷县委和中坚社的工作由杨耕心一人领导。
1935年春,杨耕心调到安乐镇县立二高任六年级班主任,同共产党员王筱湖、宋励华等一起,经过两年多的努力,把二高变成了培养革命战士的红色小学。从1935年春天起到1937年七七事变,安乐镇县立二高的毕业生绝大多数都先后参加了抗日战争和革命工作。
七七事变后,杨耕心愤然辞去教员职务,投身抗日救国的洪流。他和朱励华、王筱湖等一起建立阳谷县抗日后援委员会,积极从事抗日工作。1937年8月,中共鲁西特委书记刘晏春决定派杨耕心到国民党第二十六军孙连仲部做策反工作。经过两个多月的努力,杨耕心在阳谷、聊城动员了近百名进步青年和小学教师加入孙部。但因叛徒出卖,策反工作失败,杨耕心紧急布置一部分同志回原籍,一部分同志去延安。他自己辗转到了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被党组织安排在国民党统治区做军运工作。后来,杨耕心进入武汉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战时干部训练团政治科学习,结业后被分配到国民党第二十九军第六师任简报主任。在第六师,他曾因“共产党嫌疑”的罪名被审查关押数月,释放后仍被严密监视。此时,他向党组织提出回原籍工作,未能如愿。

杨耕心纪念雕像
1943年秋,杨耕心在鄂西大会战中被俘,于鄂西松滋县暖气街惨遭日寇杀害,终年43岁。
参考文献
1.《中共冀鲁豫边区党史资料选编》编辑组编:《中共冀鲁豫边区党史资料选编第一辑(下)1921.7—1937.7》,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85年。
2.本书编写组编:《光岳春秋》下册,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4年。
3.靳风莲主编:《追忆与传承:聊城革命人物故事》,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20年。
4.谢玉琳主编:《鲁西英烈》(一),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年。
5.张锡九主编:《鲁西名人传略》,济南:山东友谊书社,1991年。
6.中共聊城市委党史研究室、聊城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著:《聊城重要历史事件》,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3年。
7.赵平文:《革命先驱:山大附中校友杨耕心》,《山东大学报》2021年6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