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强国

微信

山大发布

抖音

视频号

微博

小红书

快手

哔哩哔哩

山东大学报

抗战中的山大英烈∣李淑铭:信仰终不悔 热血铸忠诚

发布:山东大学融媒体中心 日期:2025年09月10日

编者按: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为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讲好山大故事,档案馆、校史办推出“抗战中的山大英烈”系列文章,激励广大师生医务员工铭记历史,缅怀先烈,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更多山大力量。

创办于1901年的山东大学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蕴含着深厚强大的红色基因,在12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培养了一代代厚植家国情怀和革命精神的山大人。本期推出的“抗战中的山大英烈”是李淑铭。


1936年春,在今滕州市张汪镇五所楼村的懋榛小学内,滕县第一个中共农村党支部成立了。在与党组织失联的5年多时间里,几位党员凭着对革命的一腔热血和对信仰的坚定追随,始终红心向党、坚持斗争。其中就有李淑铭。

李淑铭

李淑铭(1899—1941),原名李树勋,山东滕县人。1926-1928年在省立山东大学负责事务性工作。1931年参与创建中共滕县特别支部委员会。1936年创建滕县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后又参与组建滕县人民抗日义勇队。1941年在与日军作战中牺牲,时年42岁。

创办书店 传播马列思想

1899年,李淑铭生于滕县张汪镇五所楼村。18岁考入省立第二甲种农业学校,毕业后赴北京补习功课一年,又考入北京平民大学,专攻商科。他在校经常参加学生运动,热心救亡工作。1924年大学毕业,1925年秋返鲁,后在省立山东大学从事事务性工作。

1928年,李淑铭返回家乡滕县,潜心于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为了探索革命真理,寻求革命道路,改变家乡的落后面貌,1930年春,李淑铭与同样受到进步思想影响的王临之、李景黄、刘炳文、王子祯等集资,在滕县南门里路东创办了国民书店。书店开业之后,根据中共山东省委关于出售红色书籍和社会科学方面进步书籍的指示,在经营中秘密销售进步书籍,如《共产党宣言》《马列主义基础知识》《唯物辩证法》《太平洋风云》《苏俄秘史》《社会主义科学概论》等,还有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等进步作家的作品。同时,书店还为城乡各学校购置课本和书籍,与各学校建立了较为密切的联系。因此,学校和社会的进步青年时常来书店阅读和购买书籍。一时,国民书店在滕县的社会影响力迅速扩大。国民书店不仅经营图书业务,还常常把进步知识青年介绍到各乡担任小学教员。书店实际上成了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先进思想的阵地和吸引进步青年读书学习的场所。

李淑铭等人创办的国民书店旧址

当时,在书店大门上贴了这样一副对联——“寻求科学真谛,走上广阔道路”,充分显示出它有别于其他以“生意兴隆”“财源茂盛”为宗旨的商号店铺。国民书店的创办及其经营活动,在滕县广泛传播了马列主义思想,启蒙了民智,不仅为学生和青年提供了阅读进步书籍的场所,而且为中共滕县地方组织的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础,并作了组织准备。

成立特支 开展群众运动

1931年,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和考察,中共党员王临之发展了李淑铭、李景黄入党,二人成为滕县历史上最早的一批本土发展的共产党员。10月,按照中共山东省委指示,滕县历史上第一个中共党组织——中共滕县特别支部委员会(简称“中共滕县特支”)在滕县县城徐家花园正式成立,王临之为特支书记,李景黄和李淑铭分别担任组织委员和宣传委员。根据省委指示精神,特支的工作方针是“发展党员,壮大组织,做好宣传工作,开展群众运动”。

中共滕县特支成立地——徐家花园

中共滕县特支在国民书店办公,不断团结和吸收进步青年入党,组织和发动群众,这逐渐引起了书店同行的不安和国民党当局的注意。1932年10月,国民党驻滕第七十四师查封了国民书店,实行全城戒严,在主要街道路口派军警设岗,对来往行人严加盘查,妄图将特支成员一网打尽。提前得到消息的李淑铭前往天津、东北等地寻找党组织,并于1933年返回滕县,在五所楼懋榛小学任教,继续以教学为掩护坚持党的工作,为国民书店的启封和恢复滕县党组织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

在中共滕县特支遭到破坏,与上级党组织失联的情况下,李淑铭等党员仍然坚持开展群众工作,不断扩大党的影响。1934年春,在李淑铭、李景黄、王右池的支持和领导下,由进步人士、滕县五所楼懋榛小学校长李季民出面,组织了教育推进会。同年年底,教育推进会举行了一次反对国民党当局不抵抗政策、反对签订丧权辱国的《塘沽停战协定》的签名运动,参加者有城乡教师100余人。1935年12月,教育推进会为响应北京的学生运动,发动城乡教师和城内学生,贴标语、散传单、举行游行示威。这次活动扩大了党组织的影响力,提高了广大城乡人民特别是进步师生的觉悟。七七事变后,教育推进会的活动才告一段落。

坚持斗争 创建滕县第一个党支部

1934年9月,泰安籍共产党员张学周到滕县城头小学任教。张学周此次来滕有两个目的:一是寻找党的关系,二是寻机开展党的活动。在城头小学任教时,张学周与王右池有较长时间接触,彼此有所了解,时常在一起议论时事政治,向学生灌输进步思想,引导学生阅读进步书籍。不久,二人的革命活动引起了学校当局的注意和不满。1934年冬,张学周被校方辞退回家,王右池辗转至羊庄小学任教。为了重新开展党的活动,1935年9月,经王右池介绍,李淑铭推荐张学周到五所楼懋榛小学任教。

五所楼懋榛小学位于滕州市张汪镇五所楼村,1921年由滕籍爱国进步人士李天倪先生投资创办。创办初期,先后聘请进步教师孙思庆、孙仲起等人到学校任教。办学数年,教誉卓著,周围学童接踵而至。连邻县的学子也慕名来该校学习。此时懋榛小学校长李文甫思想开明、主持正义、同情革命,环境相对宽松,所以中共地下党员在那里不仅能够存身,还能较为活跃地开展工作。张学周来到五所楼懋榛小学后,很快和失去党组织联系的李淑铭达成一致,认为重建滕县党组织的时机逐渐成熟。

1936年春,张学周、李淑铭、王右池三人自发成立了中共五所楼懋榛小学党支部,张学周任书记,李淑铭任宣传委员,王右池任组织委员。同年秋,张学周、王右池介绍中共地下党员燕遇明到滕县羊庄小学任教,并参与了五所楼懋榛小学党支部的活动。

中共五所楼懋榛小学党支部旧址

虽然失去了上级党组织的联系和指导,李淑铭等人仍然自觉开展党的工作。他们充分利用学校,订阅进步书刊,如《世界知识》《中流》《大公报》《华北新闻》等,对学生进行政治形势教育。李淑铭还公开揭露国民党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阴谋,讲述东北沦陷区人民的痛苦生活,启发学生革命觉悟。

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和发动群众参加抗日活动,李淑铭等人于1936年10月创办了《图存报》。发刊词为燕遇明所写,基本内容是:宣传抗日救亡;动员民众有人出人,有钱出钱,奋起抗日;介绍东北人民的悲惨生活;等等。此报为不定期油印小报,每期数百份,散发范围东到山亭、羊庄,西至微山湖畔,南到沙沟,北至皇殿岗一带。《图存报》直到七七事变后才停刊。

党支部还积极发展党员,壮大党的队伍。广泛的宣传和深入的阶级教育,激发了当地广大青年学子的学习热情、阶级觉悟。他们的民族意识日益增强,中坚分子得到了锻炼和提高,一批优秀青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6年11月,由张学周、李淑铭介绍发展了杨广立、杨际元为中共党员。

懋榛小学党支部是在中共山东省委遭受数次破坏、全省党组织和共产党员失去省委领导而各自为战的险恶环境下,由滕县共产党员自发成立的党组织,也是1932年国民书店被查封之后,一直到1937年12月与中共山东省委接上联系,这5年多时间里滕县地区唯一存在的党组织。

响应号召 投身抗日救亡新战场

1938年1月,滕县党组织积极响应中共中央“武装民众全面抗战”的号召,按照中共山东省委的部署,李淑铭、王见新、王右池、李乐平等在滕县善堌创办了农民抗日训练班。训练班每期7-10天,学员40-100人不等,所用经费和粮食多靠募捐。政治教育课学习《抗日救国十大纲领》、统一战线政策和中共中央会议文件,军事课以学习游击战术为主。

滕县农民抗日训练班办完第五期时,滕县县城被日军侵占。王见新、李淑铭等人以训练班骨干为基础拉起四五十人的武装,命名为农民抗日救国军。4月,苏鲁豫皖边区特委书记郭子化到善堌巡视时,将该部易名为滕县人民抗日义勇队。滕县人民抗日义勇队在与日军斗争中,不断取得胜利,受到当地群众拥护和爱戴。5月下旬,滕县人民抗日义勇队已发展到120余人,逐步成为革命队伍的重要力量。

1941年,李淑铭率领新成立的武装力量向东北挺进,行至邹县、泗水一带,与日寇展开激烈战斗。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李淑铭身先士卒,率部英勇抗击,不幸壮烈牺牲,时年42岁。

参考文献

1.燕开良:《留住历史的印迹》,《中国档案》2009年第5期。

2.王兵:《坚守信仰终不悔 一心向党铸忠诚——记中共滕县五所楼懋榛小学党支部的建立及其活动》,《滕州日报》2021年1月29日。


【供稿单位:档案馆、校史办     作者:田雪华    责任编辑:蒋晓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