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适逢潘承洞先生诞辰90周年,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潘承洞影印文集》,山东大学党委书记任友群、校长李术才亲任主编并为文集作序。序言字字铿锵、坚实有力,勉励广大师生承先贤之志,勇担使命,敢闯敢创,集聚奋进新征程的强大力量。本报现刊发序言全文,以飨读者。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今年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数学家、教育家,山东大学原校长潘承洞先生诞辰90周年。潘承洞是中国数论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山东大学数学学科的开拓者和领路人。他不仅在哥德巴赫猜想上做出了世界公认的“真正杰出的工作”,还是卓越的教育家,带领山东大学进入综合发展的蓬勃时期。他全身心地热爱数学和山东大学,把青春和生命都奉献于这片领域和土地。在这个特殊的年份,我们更加深切地怀念敬爱的老校长。
1934年,潘承洞先生出生于苏州一个书香世家,“崇文、重教、修身、报国”的家风,自幼便根植于他的心中。他的童年时期,正是中华民族最积贫积弱的时代。历经国难,他养成了坚强不屈之志,涵育了赤诚报国之心。1952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受到众多著名学者的指导和影响。攻读研究生期间师从闵嗣鹤教授,进行解析数论的学习,参加了华罗庚先生亲自领导的“哥德巴赫猜想”讨论班,并与陈景润、王元等结识,共同开始了摘取“数学皇冠上的明珠”的学术征程。数学也成为了他一生的学术根基与不渝追求。
1961年,潘承洞先生自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结缘山大,不负期待。此时,山东大学从青岛回迁济南还不到三年的时间。时任校长兼党委书记成仿吾先生慧眼识珠,27岁的潘承洞与邓从豪、王祖农、蒋民华等中青年学者一道,受命肩负起发展新的学科增长点的历史重任。潘承洞不负众望,来校工作三年后,便在数论研究尤其是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领域取得重大进展。在担任山东大学数学系主任期间,他高标准规划学科发展路径,教学科研并重,引领山大逐渐发展成为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数学研究中心。
1986年,潘承洞先生担任山东大学校长,鞠躬尽瘁,奉献毕生。当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十一届三中全会吹来的解放思想、敢想敢闯的春风,浸润着山大校园,也深刻影响着潘承洞先生。他善于用大思路解决大问题,高屋建瓴,超常决断,建章立制,办事公正。他积极探索实践高等教育异地办学新路,筹建山东大学威海分校。这一时期,学校学科建设日新日进,科研实力迅速增强,学生规模不断扩大,研究生培养跨越式发展,学术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极大提高。
1997年12月27日,潘承洞先生因病在济南逝世。斯人已去,风范长存。潘先生的离去,留给我们无尽的思念与缅怀,也留下了无比珍贵的精神财富。他一生致力于科研和教育,为山东大学乃至中国教育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是不朽的丰碑,永远的典范。
潘承洞先生是坚韧不拔、勇攀高峰的科学家典范。他毕生追求真理,敢于挑战世界难题,为证明“哥德巴赫猜想”不懈冲锋,并为后继研究提供了新的范式。他从学生时代便善于发现问题并进行独立思考,展现出了对解析数论研究孜孜不倦的执着与坚守。他板凳坐得十年冷,终于证明了命题“1+5”与“1+4”,被国际数学界公认为实现了关键性的研究突破,使中国在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中跃居世界领先地位。他和潘承彪先生合著的《哥德巴赫猜想》一书,成为哥德巴赫猜想研究历史上第一部全面、系统的学术专著。作为中国数学学科的代表学者之一,潘承洞先生在数学方面的卓越成就,带动山东大学形成了以基础研究见长的办学特色。1978年,潘承洞先生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82年,他与陈景润、王元共同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潘承洞先生是无私奉献、奖掖后学的大先生典范。他以“孺子牛”的精神,在山大任教36年,先后培养了13名博士生和20多名硕士生,包括全国首批18位博士之一的于秀源。他的学生们在数学研究、人才培养等领域开枝散叶,成为诸多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中坚力量。在密码学和解析数论两个领域,他的学生王小云和刘建亚成为他的学术传承人。20世纪90年代前后,信息产业的兴起影响到各个行业,潘承洞先生以超前的眼光,敏锐意识到数论将在信息科学研究中拥有广阔前景。他建议博士研究生王小云将研究的主攻方向改为数论在密码学中的应用,后来王小云在密码学领域屡克难关,成就瞩目,获得国际上的高度认可,并于2017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山东大学的密码学研究也在潘承洞先生布局下从无到有,影响力日益增强,使山东大学一步步成为我国密码学研究的重镇。中国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中取得杰出成就之后,国际数学蓬勃发展,中国解析数论亟需现代化。20世纪90年代,他把学生刘建亚推荐到海外,刘建亚从而有机会率先进入国际数论前沿。素数在轨道上的分布问题,相当于高维的哥德巴赫猜想,其重要性与难度不言自明。刘建亚成功地解决了几类问题,在国际上“引领了一股研究潮流”,引领了中国解析数论的现代化。2014年,刘建亚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这是自1982年以来唯一的解析数论获奖项目。
潘承洞先生是鉴往知来、追求卓越的教育家典范。他以高度的战略眼光,超前的科学谋划,为山大今天的学科布局和特色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提出“加强基础研究,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强调山大不但要注重纯数学的研究,更要布局未来,建设自己的应用数学。在他的支持下,以彭实戈等为代表的杰出学者们砥砺前行,取得了一批国际领先水平的研究成果,推动了数学与经济、金融、信息等学科的交叉融合发展。潘承洞先生顺应时代大势,提倡“文理并举”,所支持成立的美学研究所、周易研究中心、犹太文化研究所后来相继入选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文史见长”优势持续彰显;同时,晶体材料、量子化学等学科也快速发展,形成山大特色。他在国内较早提出人才强校战略,主张“新老共进”,敢于打破常规,唯才是用,使得一大批优秀青年教师脱颖而出,逐步在各自领域绽放光彩,成长为学科带头人、优秀的管理者,为国家现代化建设贡献积极力量。他心系党和国家教育事业、心系山东大学改革发展,坚持要“立足本省,面向世界”。“建成世界一流大学”始终是他心中不懈追求并为之努力奋斗的目标!
我们敬仰潘先生、怀念潘先生、学习潘先生。在他的身上,传承着“家国情怀、担当精神、崇实品格、创新素养”的“山大基因”,洋溢着昂扬的浩然正气和独特的人格魅力,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人的优秀品格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集中展现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和科学家精神,薪火相传,历久弥新,永放光芒!
在潘承洞先生诞辰90周年之际,山东大学出版《潘承洞影印文集》,目的就是铭记历史,展望未来,集聚奋进新征程的山大力量。作为潘承洞先生学术生涯的一个缩影,《潘承洞影印文集》里的每一篇文章都承载着他的心血与智慧,必将激励无数后学在数学研究的无垠疆域中不懈探索、矢志创新;必将鼓舞广大师生在励学敦行、图强报国的浩瀚征途上志存高远、爱国奉献。
近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科学谋划了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在这个重要的历史时刻,我们对潘承洞先生的最好纪念,就是大力弘扬以他为代表的山大先贤之精神,把他开创的山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新征程上,全体山大人将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勇担使命,敢闯敢创,聚焦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锚定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目标,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加快推进“以质图强”的系统性变革,加速实现“全面图强”的整体性跃升,不断开创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新局面,更好服务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山大贡献!
山东大学党委书记任友群
山东大学校长李术才
2024年7月
注:原文刊载于《山东大学报》2024年第22期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