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杜月笙的兴趣,起自于微信上的一篇文章,文章中讲:“做人就要以杜月笙为榜样。”通过简单阅读微信上所写杜月笙的故事,顿生敬佩,于是迫切地想了解这个人物。后来在首都图书大厦的一堆杂书中间发现一本写杜月笙的传记,但当时迫于时间关系,没有购买,只记得封面上的一句话:“从水果小贩走向黑帮老大。”这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然后在上学期,闲着无事就借了章君榖的三本《杜月笙传》来看,到现在,终于读完了。
其实就杜月笙的故事而言,这本书写得很全面,但不能否认的是,书中的党派主观色彩太浓厚,而且作者将杜月笙捧得太高,读得多了不免乏味。就我个人而言,我不想从书中读出政治,也不愿像作者一样夸大杜月笙的优点、粉饰杜月笙的过失,我想从中了解杜月笙的为人,而我,又能从他身上学到什么。我觉得这才是读传记、读历史的意义所在。
首先必须注意到的是,杜月笙头脑灵活,不管是尚未出道,当黄金荣身边小兄弟的那几年,还是他后来如日中天时处理事务时,正是因了这一基点,他说话做事才有条有理。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黄金荣也因此看好这位小生。
其次,杜月笙最最重要的一点是,会收买人心,怎样让别人听你的话,怎么样让周围的人心甘情愿地为你办事,这是个人魅力之所在。毛泽东在“雄赳赳,气昂昂”的自信与气概,而杜月笙则在“真诚”。以恃才傲物的章太炎为例。由于杜月笙只上过四个月的学,字还认不全,所以他对有才华的人甚是敬仰,对待他们也更为谦恭,对章太炎也不例外。出于敬仰,杜月笙三番五次虚心求教,章太炎对此“不同道路”之人不屑一顾。后来章太炎的一位亲戚在法租界被捕,无奈之下只有请求杜月笙,杜月笙也不计前嫌,出手帮了他的忙。之后在拜访章太炎时,杜月笙见章太炎家贫穷不堪,趁着章太炎不在的时候偷偷往茶杯下1塞了一张巨额支票。自此收住了章太炎的心,而杜月笙秀气的小楷都是由章太炎所教。究杜月笙的一生,他就用此一颗真诚的心收拢住许多政界人物、商界大亨,予人钱财时也会顾及对方的面子,“只有天知地知你知我知而已。”
也是出于“真诚待人”,他重然诺,因了真诚,故上海人对杜月笙都有“言话一句”之说。因了真诚,又因重然诺,别人请他帮忙,不管穷与富,忙的难或易,他都慨然接受,把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所以他被成为“大好佬”,所以在上海人遇到棘手之事,首先会说:“何妨请教请教杜先生?”。当然,要帮这么多人的忙,也要有足够的能力,毕竟“能力越大,责任越大”。
再者,杜月笙由“上海杜月笙”到“中国杜月笙”的华丽转变,不可或缺的是他身上的民族气概。对法国镇压中国工人罢工、日本人强杀中国工人引起的运动、在法租界与气焰嚣张的日本人谈判、一二八、八一三等等有关国家利益的事件,杜月笙能冲在前面,这也是他的闪光点。我认为,这是每个中国人,不论党派、不论贫富、不论强弱,身上所拥有的最闪光的品质。
而杜月笙的缺点与劣迹也不可否认,例如,经营“赌”与“土”发家、跟着国民党清共阻碍北伐进程,因为书读得少,所以对未来局势发展把握有些偏差等等。至少在大方面,在对历史的把握上,杜月笙有所欠缺。
然而,杜月笙身为“黑帮中人”,却能在平民百姓中口耳相传,成为微信等网络媒体中活跃的字眼,那他一定有他的过人之处,他不像毛泽东一样有着宏才伟略,但他如何为人,怎样做人,确实值得我们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