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天气,窝在床上无事,翻看起了《雨》。
与其说尤里斯是个导演,倒不如说他是一个拍纪录片的诗人,被上帝放逐的“飞翔的荷兰人”。生于热爱,死于热爱。后来也可以说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左派,满腔热血的激进,歌颂革命的力量,蓬勃的青年斗志;这样的一位导演,也在之前的年代曾谱写过一首诗,那是《雨》的时代。
怎么说呢?优雅而又细腻。像是一个小孩轻快的歌唱,像是一个少女温柔的情怀,像是一个母亲低声的呢喃,像是一首诗。我想导演一定是一个温暖又热爱生活的人,他试图让观众摆脱摄像机之后的位置,竭力地做到让每个观众身临其境,全片黑白色调,没有台词,只有吉他弦乐和画面;无声胜有声,看似零落的各个片段实际殊途同归,同归本性,同归宁静。
整部片子拼凑起来是一个时间线索,配乐音区跨度不大,这奠定了全片最主要的基调,让人感觉安宁。当然从雨前风到大雨中到雨栅澜作为主线的同时音乐自然有其变化。从前奏大风吹起衣服和后来的整个城市雨和人渐渐稀疏回归宁静的时候都采用相对低沉缓慢的配乐,从音乐上我们就可以判断出电影的中心点,那就是雨最大的时候。像一次谈话一样,从平静到激昂再回归平静,我想那也可能是导演随着天气而来的心情。片中雨最大的时候恰巧也是人们最忙碌的时候,在雨中所呈现的千姿百态,快慢相互交错,而此时也形成了相对轻快明朗的配乐,时而随着人们的脚步,时而随着雨滴的节奏,让观众的心情更加被带动,似乎把雨拍活了,似乎它们不只是液体而是一个生物,在导演的摄像机里肆意妄为地跳舞。
之后,城市中的雨渐渐也小了,人也少了,音乐也回归雨之前的缓慢,一切都回归之前的平静。像是一场华丽的演出,演员谢幕,回归平静。
【供稿单位:医学院 作者:王国军 责任编辑:孙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