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新闻网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心灵驿站 > 正文

快乐密码

发布日期:2016年05月16日 19:22 点击次数:

  在兴隆上校区开往中心校区的班车上,不知是谁讲到了“快乐”,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各抒己见,好不热闹。人人都有追求快乐的美好愿望,但对快乐的理解不尽相同。助人之乐、奉献之乐、尽责之乐、自清之乐、行善之乐,等等,都是我们体验快乐的方式。晚上回到寝室,仔细想想大家所说的话,真是各有千秋,智者见智。我总认为,有善就有快乐。趋善、向善、行善、乐善不仅是丈量精神高度的卡尺,更是做人应有的胸怀。以“善”为乐,就是我的快乐观。
  善待他人是一种快乐。人的一辈子就是与他人打交道的一辈子,人际关系不好,心气就不可能顺畅,学习、生活乃至未来的家庭、事业也会受到影响。人与人之间有误会、有矛盾是必然的,但如何化解、如何因势利导,使之“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关键是要有一种与人为善的胸怀。不能别人稍有不是,就嫉恨在心,甚至睚眦必报;不能对他人苛刻,对自己放纵,看别人什么也不是,看自己美如鲜花,这不是我们应有的胸怀和境界。国学大师、山大杰出校友季羡林老先生有一本叫《人生感悟》的书,我经常翻看,先生讲到,“好人就是想到别人的时候比想到自己的时候稍微多一点。”善待他人,就是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就是要在交往中多包容、矛盾时多倾听、困难时伸把手、学业上常帮扶;就是要和衷共济,同心同德,用善意、善心、善行,架起人与人之间的桥梁,积极构建和谐稳固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善待他人就要把助人看成快乐之事,这是内心中的一种善念善举。有人说,助人者都有一个共同的表情,即微笑着,媒体上报道的一目了然。如说“雷锋天天都被愉悦包裹着”、“郭明义时时有幸福感涌上心头”。我总感到,这些以助人为乐的人,他们把帮助别人当作一种使命、习惯和生活方式,传承了“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襟怀,因而使自己获得了快乐的体验。快乐很在意给他人提供了什么、给社会奉献了什么。物质享受会给人带来一定的快感,但快感不等于快乐。真正的快乐在道德里,在诚信里,在帮助他人的行动里。“心有春风,笑意满天”。帮助别人是内心的驱动、道德的自觉,是天经地义之事。一个人一旦超越封闭狭隘的视野,乐他人之乐,忧天下之忧,把周围人的冷暖饥饱纳入胸中,在帮助他人中获得幸福,在温暖他人中享受温暖,快乐就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善待名利是一种快乐。《庄子》一书我也翻过多遍,庄子对功名利禄权势尊位等,都作有精辟阐释。他在书中写道,“名者,实之宾也”,“名也者,相轧也”。意思说人生在世,德性为主,名为宾客;名是相互倾轧的原因。所以,名是利的影子,是不可强求的,应当超越名利、清心寡欲,保持依循自然的淡泊心态。不贪图私念杂欲,不奢求非分之想,坚持在物欲横流社会保持灵魂圣洁。庄子本人他追求精神上的逍遥自在,提倡人的精神要顺从自然的法则,重视内在德性的修养。德性充足,生命就会焕发出一种饱满的精神力量。大千世界,滚滚红尘。不管过往还是现在,为名生存、为利奔波的人不在少数。但不少人的精神生活实际上是越来越空虚。物质丰裕的背后却隐藏着精神匮乏,没有精神寄托的人,很容易沉迷于名和利的纷扰之中,很难体味到真正的幸福和快乐。在追逐名利的过程中,确实可以拥有越来越多的物质财富,但谨防迷失独立自我和品德修养,失去了感受幸福和快乐的心灵,忽视了更有价值的东西,比如亲情、友情、声誉和健康,当然也就失去了快乐。有外国媒体票选最快乐的人,结果:欣赏作品的艺术家、筑沙堡的小孩、为婴儿洗澡的母亲、挽救了患者的医生获选。看看,跳脱利益的枷锁,放开功利的束缚,这样的快乐,可称纯粹。汲汲于名利、计较于得失、随权势俯仰、视风向转移,即使自视高明,也终究属“俗士”。
  善待法度是一种快乐。我找到了原来上高中时集存的一个资料,讲的是《明史·杂组》中“畏法度者最快乐”的典故,深感只有学习法律、敬畏法律、遵守法律,才能成为一个畏法度的快乐者。乐什么?社会人当然是自由人,但首先得有社会属性。法律底线不可逾越,只有在法规制度框架内行动,才能更好更充分地享受自由。正如马克思所言,“法典是人民自由的圣经。”孟德斯鸠也讲过,“自由是做法律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畏法度就守法度,理所当然活得自在。畏法度了就没有烦恼了?不是的,照样也会受到指责、埋怨。难免招来不近人情之怨、不明事理之怨、不值交往之怨。但是,这些只是一时、一己、一私之怨,从长远看,你守住了法度底线,于责无悔,于事无悔,于生无悔。任何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中,其言行都要遵守各种各样允许或禁止的硬性规定,“允许”是保护,“禁止”也是保护。法的起源,就是把社会公认的行为规则上升为集体意志,明确对与错、是与非的界限。我们畏法度,就会自觉在法度内行走,无虑无忧,这就是快乐。快乐的理由各种各样,真正的快乐与贫富、地位无关,而与心灵相连。法度是个圈,快乐在里面。畏法度者有来自心灵深处的踏实与快乐,因为畏惧法度就要检点自己、管住自己,就不敢马虎懈怠。“不做亏心事,不怕鬼叫门。”虽然受到法度约束,但换来的是内心的踏实与安宁,真正“仰不愧天、俯不愧人、内不愧心,自然就心情舒畅、心底坦荡。”
  快乐的密码到底是什么?良好心态、成功事业、融洽家庭、健康体魄……很多,这当然属其中应含之意,但最关键的,还是我们内心感受和切身的体验。欲望无止境,心态最重要。也许,我们会认为,面对各种竞争的变数难以预知未来,现实生活中有太多的情不得已,付出和回报有时不成比例。对此,我们都不妨坦然和乐观一些,在积极进取和拼搏奋斗的同时,努力保持平常的心态,珍惜拥有的幸福,善待生活的赐予,欣赏周围的风景,认真地做好眼下的每一件事,只有内心的和谐快乐,才是最珍贵的人生财富,最永恒的幸福之源。

【供稿单位:信息学院    作者:胡平舸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立若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手机版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