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强国

微信

山大发布

抖音

视频号

微博

小红书

快手

哔哩哔哩

山东大学报

心灵驿站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发布:山东大学融媒体中心 日期:2016年07月16日

  [本站讯]昨夜一场大雨过后,村子里的水泥小路又被黄土侵染,空气中弥漫着土壤质朴的味道,和炊烟一起交织升腾,为革命老区遮上一层神秘的面纱。今天我们来到济宁市泗水县小颜庙村,拜访一位八十八岁高龄的老党员、老战士——王维洪。

  转过一条条街巷,推开一道道门扉,我们来到老人家中的小院。炉子里的炭火烧的正旺,沾着泥土的农器械整齐摆放在墙角。一位白眉白发的老人拄着拐杖,缓缓走了出来。看到身穿军装的当地武装部干部,老人沧桑的双眸顿时有了光彩。无需搀扶,他慢慢坐下,微微挺起佝偻的脊背,带着疑惑又十分平静地望向我们。
  王维洪老人的听力和视力都有所衰退,在他家人的帮助下,这位老战士的过去逐渐呈现在我们面前。1948年春夏之交,泗水县得到解放,21岁的王维洪跟随当时的新四军纵21师63团走上了革命的道路。紧接着他投身到解放战争的浪潮,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期间,他跟随所在部队负责滕县(今枣庄滕州)埋伏阻击敌军。第二年4月5日王维洪入党,调入团部学习,同月成为“百万雄师过大江”的一员,解放全中国,建立新政权。新中国成立后他没来得及品尝胜利的果实,又背起行囊跨过鸭绿江,抗美援朝,这一去就是三年。1955年,王维洪解甲归田,七年军旅生涯告一段落。转业后的他不忘党员职责,担任泗水县小颜庙村支部书记,兢兢业业十七载春秋,带领村民搞生产建设,修路致富。早年的战场经历和长期的日夜操劳损耗了他的健康,党支部找他谈话希望他能暂时休息一下,他二话不说辞去职务,把机会让给年轻人,那年他仅48岁。退休后他在务农的同时,积极参加党支部会议和党员活动,关心党的发展。
  谈话期间,王维洪老人关于荣誉、成就等一概轻描淡写。问及他作为老战士有什么印象深刻的战事,他思考了片刻微微摇头,“没有什么,没有什么。”问到他作为村支书都做了什么事,他也很自然地说“没干什么,没干什么。”但在儿女和村民口中,他却是为大家带来不少实实在在的福利。连新中国成立后授予他的军功章、抗战纪念章等物件,他也随手送给小孩子玩了。老人这种不居功业、不慕名利的谦逊,不禁让我联想到居里夫人把诺贝尔奖牌给女儿当玩具的那份淡泊。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老人对军队、对党的重视。退伍六十一年,我军的一些习惯仍保留在老人身上:干净整洁的衬衫,扶膝端坐的军姿,耄耋之年仍每天早起晨练。老人有一个袋子里面装着最重要的东西,里面不是荣誉证书、不是军功章,而是一本退伍证,一本党费证。褪色发暗的红证书,一如他那颗历经沧桑的赤子之心。王维洪说最可惜的就是岁月不饶人,现在的他眼花耳聋,不能亲眼见证泗水的发展和党的进步。他说党组织太照顾他了,每年都来慰问,还享受政策补助和医疗保险。提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时,老人掏出手帕擦了擦微红的双眼。
  王维洪老人的儿子王振林,是现任小颜庙村党支部的文书,作为新一代的基层共产党人,他见证了近年来村子的发展进步。“我们的工作越来越好开展了。从前做思想工作很难,党的政策方针村民们不明白,不好接受,我们就给大家掰开了揉碎了讲,遇上钉子户就一家一家的走访,有时为了给一个人做工作,我们能熬夜到三点去准备材料。现在大家接收政策的渠道多了,咱们的政策也越来越接地气、越来越务实,村民们知道咱们党是为大家谋福利的,也越来越配合工作,我们的生产发展、致富脱贫得到了群众的帮助,也办的更好了。”群众路线作为党的三大法宝,从始至终都发挥着它的功效,也许时代变了,也许方法变了,但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薪火相传。
  基层党组织是和群众接触最多、问题最多、收获也最多的前线堡垒,泗水县小颜庙村党支部的这两代共产党人为我们展示了什么是踏实求真、谦虚务本。上战场,就一腔热血保家园;搞生产,就甩开膀子勇争先;做工作,就苦口婆心讲道理;退休后,就放下名利归田园。就像王振林说的那样,“我们是共产党人,也是普通百姓。我不会讲大道理,我们就是真心实意地想让大家都过上好日子。”
  回去的路上,我望着广袤的黄土地,仿佛老人布满皱纹的额头。基层党组织就像这黄土,质朴、踏实、坚忍、无私,它与中华儿女深深结合在一起,它孕育了草树稻蔬,它承载起广厦万间。

【供稿单位:土建学院     作者:高宇    责任编辑:于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