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在图书馆,无意中翻到一本边塞诗集,想到了曾经选修的一门课叫做唐诗导读。在对诗歌有着无限热情的老师和众多具有诗歌创作才能的同学的熏陶下,我也渐渐对诗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时老师问过一个问题,为什么很多女生会喜欢粗犷的边塞诗?今天,重温边塞诗,我也有了一些自己的感悟。我想,一方面如老师所说,人往往会喜欢自己没有的,因而女性会非常崇敬男子的英勇气概。另一方面,我认为是由于边塞诗本身所具有的特点,无论男女。且看岑参的边塞诗《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从“君不见”至“石乱走”,个人认为,这是一个相当成功的开头,就算是一个不懂诗歌的人,读此开头也会立刻在脑海中浮现出一幅“狂风大作,黄土飞扬”的画面。莽莽、吼、碎石、大如斗、乱走等字词,简单却因作者巧妙、恰当的组合而使那一派气势展现得淋漓尽致。并且对一首诗歌来说,读起来的文字韵律感很重要。此诗选词粗犷奔放,读来掷地有声,朗朗上口。这是边塞诗所具有的一大特点与优势——铿锵有力的语言顿挫感,易于让读者透过文字与声韵捕捉画面,激发共鸣。
再看中间的内容部分。这一部分给我的最大的感受就是四个字:英雄气概。读“将军金甲夜不脱”,我读出了一位有担当、有魄力的将军和他训练有素、蓄势待发的军队;读“风头如刀面如割”,我看到了在凛冽寒风中英勇前行的战士;读“马毛带雪汗气蒸”,我感到连战场上的马匹都充满了人性,一往无前,无所畏惧。也许在如此恶劣与危险的环境中这些战士心中曾掠过一丝畏惧,但是他们都坚持了下来,并浴血奋战。这就是勇士!我们崇尚英雄,佩服他们的勇气和战胜一切困难的毅力与豪气——这应是我们爱读边塞诗的又一个原因。
结尾“应胆慑”和“不敢接”六字读来可谓是大快人心。我方战士英勇无敌,敌军闻风丧胆,我们将迎来胜利的曙光!我想,每个人在读到结尾胜利的希望时,都会从心底里涌出一种民族自豪感。虽然较量尚未开始,胜负尚未知晓,但这种必将胜利的信心,苦尽甘来的斗志,无不让读者心潮澎湃。此时我们读此诗,读的已不是诗,而是人,更是情。战争的残酷令人不寒而栗,人的生命更是不堪一击,但人却因其灵魂而弥足高贵。我想,我们读边塞诗,读的便是这世界——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也许会失败,却不会倒下。
这些就是我对此诗,也是对边塞诗的一些浅薄之见。我并没有按照特定的字词去分析,而仅仅是将自己读此诗的感受与思考写出来,因为我若只是从文学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那便是班门弄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