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浏览新闻,被这样一个标题刷屏——“一个被空袭炸伤甚至失去哭泣能力的叙利亚小男孩”,并配有一段视频。视频中,一个小男孩被救援人员从空袭后的废墟中救出放在一把橘黄色的救护椅上,脸上尘土弥漫、血肉模糊,五官已经不能分辨。身上同样布满了尘土和血,衣服已经破烂得不成样子。
小小年纪竟受到了如此大的惊吓、面对着伤势如此严重的自己,他没有像其他受难者那样——哀嚎着、躁动着。相反,他不哭不闹。好像有些疲惫了,他把两只小手放在膝盖上,就这样脏兮兮地、静静地呆坐着,像是在等待着什么似的,在周围的紧张和慌乱中显得异常突兀。一会儿,好像晃过神来了,他举起小小的左手,抹了几下脸上的灰尘和血迹。而后他看了看手,眨巴了几下眼睛,又慢慢地放了下来,在座椅上摩擦了几下又停止了,看起来有些无能为力。
不知是不是因为眼前的一切来得太过突然、太过暴烈,这个孩子仿佛还没从上一秒的看似安定的生活中脱离开来,便进入了下一秒的血腥与残酷。命运对他很不公平,他多吃不到一口面包、多穿不到一件新衣,就连片刻的安宁也不属于他,他在这个本该享受无忧无虑的年纪成了恐怖势力反动的牺牲品。
据了解,这个男孩今年五岁,名叫奥姆兰•达格尼诗,正是在这次反政府力量控制地区卡特尔基的空袭中受伤的五名儿童之一。他所在的地区也正是叙利亚北部的城市阿勒颇,一个历经战火而饱受摧残的小镇。
言语再多也无法穷尽现场的惨烈,但看到这里,我想大家和我一样,一样地心疼、一样地心如刀绞。没错,这就是叙利亚,一个未知幸运也未知无辜的地方。生命在这里或许一文不值,或许千金难买。就好比父母把孩子生下来,不知是对孩子的恩惠还是亏欠。
叙利亚的战乱危机好像无时无刻不在发生,但这并不能成为让我们对此冷漠、对此麻木的理由。我们作为“旁观者”无法分担难民同胞的痛苦,但绝不能袖手旁观。我们对事件的认知不应该仅仅止于关注和悲悯,多去思考我们可以为世界和平做点什么才是我们接下来该做的,因为我们的世界本不该这样。
【供稿单位:历史学院 作者:李金烁 责任编辑:竞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