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1984》有感
发布日期:2016年10月17日 17:10 点击次数:
于《1984》中,遇到一本好书,可惜的是发现自己不具备理解它的能力。
乔治奥威尔在书中通过一个极端的体制--并不具体等于哪一种体制--映射了所有体制。所有体制,所有形式都有其通性--追求权力。人类上下求索几千年,沧海桑田,朝代更迭,江山易手,然而其社会本质都没有发生过根本的变化,那就是等级制度。不管你用什么样的方法放权,权力总是集中在少数人手里。不管你多么标榜人权、自由,人类也都分上中下三等。你必须得承认,这就是眼前的事实。
在思想的相对性面前,一切都可以被扭曲和反转。“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初看扉页上这三句谶言,让人觉着无理又可笑,读完书后再来品味,才能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意味,甚至可以称之为,真理。战争制造了和平,它充分吸引大众的注意力,而使其对于眼下种种视而不见,战争提前解决了人们由于生活富足而将产生的各种社会问题,并且战争也使群众较平常更为团结,更加依赖政府,故更有利于统治,而一群安分守己、信任政府的大众,便可以为政府创造和平。而自由,在书中,自由是中产阶级夺权路上的口号,他们通过自由、民主、正义这样的字眼来煽动大众,奴役大众,进行革命,而在夺权之后,曾经的誓言都会被抛诸脑后,成为又一个统治阶级,这样的戏码,几千年来在不断上演。对于第三句,相比之下,我有着更深的体会。那个每日不休,终日在洗衣服晾衣服的中年女人,她是多么快乐而满足。可是她明明缺了那么多--被政府愚弄、劳动被剥削,年复一年重复眼前的生活,生活也从未对她施与过任何恩惠。可她就是快乐地哼着歌,沉浸在自己的无知里无法自拔。人们的眼睛被涂上了黑色,只能看到眼前的一切,便以为这就是全部,便也全然看不清生活的苦难,只是单纯的快乐着,因为无知而感到满足,我想,这便是“傻人有傻福”吧。在这样的基础上,“自由即奴役”也可以用另一种方式理解了:我们现有的自由--被认为是有史以来最大程度上的自由,实际上可能也是被圈禁被限制的。因为没有比较,因为我们无知于我们的无知,也无法体察到这种强大的力量正在施加于我们身上。我们,权力之下的普通人就是书中的“猪猡”大众,而另有人像我在上文中分析那位中年妇女一样,用可怜的眼光望着我们,对我们的无知摇头叹息。
读过这本书的人或许会惊诧于书中的观点,然后自作聪明得把它解读为仅仅是对集权的描述,而不懂得从中反思我们身处的社会,不能意识到我们其实也身处于这个漩涡之中,那么这是最大的不幸。
对于社会和人类命运,我第一次进行了懵懂的反思与追问,思考与考量,虽然背后的一切依然是黑洞般的存在,但现在至少我知道,黑暗背后并非空无一物。
【供稿单位:环境学院 作者:牛晓倩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黄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