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强国

微信

山大发布

抖音

视频号

微博

小红书

快手

哔哩哔哩

山东大学报

心灵驿站

不要小看孩子们的恶意

发布:山东大学融媒体中心 日期:2016年12月12日

  据广东省清远市公安局清新分局微信公众号“平安清新”(ID:qxpolice)9日报道,9日中午13时许,清远市清新区浸潭镇红星希望小学五年级学生冯某与六年级学生梁某在教室走廊发生口角,冯某突然拔出折叠小刀刺伤梁某胸部。在送往医院途中梁某因伤势过重身亡。
  几乎在同一时间,一篇题为《每对母子都是生死之交,我要陪他向校园霸凌说NO!》的文章在网上广泛传播。发文者称,就读于中关村二小四年级的儿子被同学扔厕所垃圾筐,尿和擦过屎的纸洒了孩子一身,孩子因此患中度焦虑、重度抑郁。校园凌霸这个问题也被推到了风口浪尖。
  《三字经》有言,人之初,性本善。而这些新闻事件中的主角,也都是一些十岁左右的孩子,但是为什么,他们会在本该最为天真纯洁的年龄段里,做出如此恶毒的事情呢?其中的原因我们不得而知。或许正如孟母三迁的故事告诉我们的,孩子超强的模仿能力让他们受到了当今这个浮躁社会,亦或是父母之间的嘴角争执和动画片里偶尔出现的暴力场景的影响;又或者是孩子在幼年时期缺少父母的关怀或者受到过欺凌导致他们内心留下了阴影,同学伙伴之间的嘲讽激起了他们心中潜在的阴暗面等等等等。这些恶意伤害的导火索常常是孩子们之间的一些小矛盾,但每个孩子心理扭曲背后的原因却因人而异。
  孩子并不像成年人一样有着成熟的心智,因此他们无法做到完全地隐藏自己扭曲的心理。性格孤僻,内心自卑,是那些校园犯罪者之间的共同特征。例如马加爵,就仅仅是因为舍友的嘲笑,心中的自卑感胜过了理智,让他燃起了内心的恨意痛下杀手。马加爵已经是名大学生了,他尚且控制不了自己内心的魔鬼,更何况是一些小孩子呢?就像第一件新闻中的冯某对梁某的伤害一样。孩子的恶意起初可能只表现为一种过度的淘气,比如不听父母和老师的话,喜欢跟同学打架等,若缺少对孩子的引导和开导,就会让孩子在“淘气”的路上越走越远,甚至会酿成恶果。当然,这种自卑也可能会起到相反的作用,正如第二件新闻中提到的孩子,因为被同学欺侮而患上了焦虑症和抑郁症。
  不管是哪种结果,都不是我们所希望。孩子是祖国的未来,他们应该受到呵护,尤其是父母的呵护。父母是孩子成长中的第一任老师,他们也该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观察员,时刻注意孩子心理上的变化,与其沟通,避免问题的累积。而除了父母之外,学校是孩子的第二个家,老师们也是孩子们除了父母的之外最常接触的人。所以,老师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也应该担负起相应的责任。真正的好老师应该是像叶圣陶先生那样尊重学生的,而不是像当今社会上,动不动就爆出老师虐待学生的那种老师,也不是中关村二小的称“这只是孩子们之间的一个玩笑”的那种老师。可谓“勿以善小而不为”,在这里,就应当是“勿以事小而不在意”。老师的不在乎,会助长欺负同学的学生的气焰让他们“无法无天”,也会让被欺负的学生陷入无尽的恐慌。
  不要小看孩子心中的恶意,这恶意犹如星星之火,及时发现会很容易被熄灭,但若置之不理,则会变成“可以燎原”的熊熊烈火。

【供稿单位:新闻学院     作者:崔小双    责任编辑:英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