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新闻网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心灵驿站 > 正文

不知死,安知生——读史铁生《灵魂的事》

发布日期:2016年12月23日 09:06 点击次数:

最后的练习是沿悬崖行走
梦里我听见,灵魂
像一只飞虻
在窗户那儿嗡嗡作响
在颤动的阳光里,边舞边唱
眺望就是回想

             ——史铁生

  悲戚的轮椅下浸润着车辙无言的救赎,阴霾的背后铺洒着地坛寂静的光辉。有一种悲壮的乐观与久违的感动,是史铁生。
  “职业是生病,业余是写作”,经常有人说是病痛造就了史铁生。一个总是练习着沿悬崖行走的人,他眺望着繁华生命里的种种时,不知是否也如照片里那样,带着睿智和善的笑。

站到死中,去看生

  “我一心向往的只是这自由的夜行,去到一切心魂的由衷的所在。”史铁生曾说他喜欢霍金——另一个坐在轮椅上的人,他用作品照亮了宇宙。即使躯体被轮椅所禁锢,灵魂依旧可以扶轮问路。史铁生用文字照亮的,是我们的心灵。
   《好运设计》里,他妄图用旺盛的想象力将自己的人生燃出几分绚烂的颜色。他将自己想象成《我的梦想》里羡慕的刘易斯的模样,拥有健美的身体和了悟了人生意义的灵魂。一切都顺风顺水般完美,只是“一时没有了痛苦的衬照便一时没有了幸福感”。多么幸运的人,也不可能战胜死亡,所有的优势和特权都会被死亡所废黜。死亡是绝境,对付绝境的办法只有过程。“事实上你唯一具有的就是过程。一个只想使过程精彩的人是无法被剥夺的,因为死神也无法将一个精彩的过程变成不精彩的过程,因为坏运也无法阻挡你去创造一个精彩的过程,相反你可以把死亡也变成一个精彩的过程,相反坏运更利于你去创造精彩的过程。”最后的最后,好运设计的结论竟然是他本身就是命运的宠儿,终生截瘫使他从目的转向过程。
  在《我二十一岁那年》里,仿佛命运交响曲里那如同命运恶魔的扣门声一般的锣响,情况急转直下,在如你如我一般激扬青春的岁月里,他开始与轮椅朝夕为伴,“上帝为了锤炼生命,布设下一个残酷的谜语”。在《秋天的怀念》里,那个暴躁乖戾的他,跳起脚来反抗命运,撞了南墙也不肯回头。经历了生离死别,捱过了透析之痛,他再说起病痛,说起死亡,便也风轻云淡,只是孩子气地说一句“我对史铁生很不满意”,在旁观者为他如秋叶般摇摇欲坠的生命而叹惋沉默时,他只报以宽和的笑容。
  张爱玲曾说:“这悠悠的生之负荷,大家分担着,只这一点,就应当使人与人之间感到亲切的罢?”史铁生因为分担着更多的负荷,而让我们亲切,也是因为他重压之下依旧不肯屈服的灵魂,而让我们感到尊敬。我常常觉得读他的文字会感受到生的美妙、舞蹈和寂静,也愧怍于没有将健全的生命活得更加丰盈和生动。“从沙尘暴中逃出的你已不再是跨入沙尘暴时的你”,独立于万仞悬崖的史铁生,命运的沙尘席卷,与死神的多少次对峙与擦肩,才终于懂得活在当下。
  “我盼望夜晚,盼望黑夜,盼望寂静中自由的到来。甚至盼望站到死中,去看生”。对生死最恰当的态度,是轻轻地走,轻轻地来。没有人可以战胜生死,唯有精神是不朽的证明。

灵魂的重量

  米兰·昆德拉说,假如我们不能改变这个世界,那么我们至少应该改变我们的生活--自由自在的活着。
  对于史铁生,行动上的不自由,让他的精神去向了更远的地方。
  “在科学的迷茫之处,在命运的混沌之点,人唯有乞灵于自己的精神。”不曾经历便不可能真正地感同身受,因此病痛的降临总是孤独的事情。肉身承受不住的生命之重,全靠灵魂支撑。我想史铁生应该是一个灵魂的巨人。所以他说,“活着不是为了写作,而写作是为了活着”。因为活着,因为想为生存找一些牢靠的理由。
  “不见得是肉身承载着灵魂,而是灵魂定制了肉身。”如竹笋清脆地拔节,使我们特立独行真正站立的,是灵魂而不是其它,是无形的思想而不是有形的相貌。如果只有对生命的热爱,那么史铁生也不会是现在的史铁生,也许只是一个对生怀有炽热的眷恋的人之一。他透过白昼的魔法去倾听另一种蓬蓬勃勃的声音,去探望被白昼忽略了的心情。他一直在思考,何为生命,何为死亡,何为写作。这些被掩盖在僵死的规则与呆板的程序下辽阔的疆域,他凭着自己的单薄身体,以思想为杖,一点点探索耕耘,直至构建出一个灵魂的安身之所。
  他说,“生命本无意义,是我们使它有意义,是‘我’,使生命获得意义”。
  他说,“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情,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他说,“写作是什么,我先以为那是一种职业,又以为它是一种光荣个,再以为是一种信仰,现在则更相信写作是一种命运”。
  残疾并不仅仅是身体上的,还有灵魂上的。史铁生写残疾人,也写人的残疾。轮椅可以限制住人的行动空间,可是它无法妨碍一个人的灵魂自如徜徉。如果无法走得更远,那么至少可以在灵魂上,让自己少一些残缺。

爱才是人类唯一的救助

  史铁生在2010年的冬天突然离开。他曾说,死神一直在耐心等待他,不知什么时候它就会站起来,对他说:嘿,走吧。而他大概会觉得有些仓促,但必是不由分说,不会犹豫,不会拖延。
对于爱他的人,这将成为冬天的怀念。
  对于他,或许他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不必背负透析之痛,不必挣扎着写作,不必再在萧瑟的秋天怀念着母亲。
  即使在语文课本里无数次赏析过《我与地坛》,品读过《秋天的怀念》,再看到还是难免眼眶湿润。那个小心翼翼怕提及“跑”和“踩”一类词的母亲,那个在儿子烦躁时默默躲到一边红眼眶的母亲,那个劝儿子“好好儿活”却无数次在夜里肝疼翻来覆去睡不了觉的母亲,那个在地坛里焦灼地寻找儿子的母亲,那个在原地望着儿子的背影直至走远也不肯回去的母亲,那个在昏迷前最后一刻依然惦记着儿女的母亲,在那些空落的白天过后的黑夜,和那些不眠的黑夜过去的白天,承受着加倍的痛苦,孤独地守望着一丝希望和毫不张扬的爱。
  在《重病之时》中,他写自己从死神的魔爪里逃离,妻子的脆弱和泪水涟涟,只是寥寥几笔,也让人内心动容。你若不离不弃,我必生死相依,这话说得太多已经有些老土了,可是在真正的死亡面前,相濡以沫也是一种莫大的安慰了吧。
  史铁生说,他想让母亲骄傲,这心情太过真实。他用纸笔在报刊上碰撞出的一条路,并不是母亲盼望他找到的那条路。母亲盼望的,或许只是他好好儿活,找到自己活下去的方式。而希望母亲骄傲和开怀的愿望也支撑着史铁生重病之时笔耕不辍。
  爱是人类唯一的救助。的确,如果没有爱,这个世界上会少一个史铁生,会少许多好故事。
  愿您可以魂归地坛。我知道,冬天地坛会落下大雪,覆盖好人烟鼎盛之中的悲欢,您也将忘却所有负累,自如地行走在此,带着不变的宽和与从容的笑。
  因为生命如此美丽。


【供稿单位:能动学院    作者:史雪青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颖轩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手机版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