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井长巷里的年集,藏着渐行渐远的童年记忆,藏着惬意朴实的烟火气,藏着碎碎念念与岁岁年年,也藏着一份与年的约定。——题记
“到了年根,每天都是好日子”,这是家里老人腊月里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对我来说,最有吸引力的还是赶年集,无论是小时候还是现在,这似乎成了一种约定。从儿时有记忆起坐在外公的自行车木质座椅上,跟着车子慢悠悠的节奏,听着大人们你来我往的打招呼声,瞧着琳琅满目的摊子,最好是嘴里能含着颗糖葫芦,那时候,好似糖葫芦便是全世界。现在大学的我仍会想念那一份独属于家乡的年味,会在与母亲的电话里询问回家的时间能否赶上一次年集,得到肯定回答仍会高兴地跳起。
今年,我亦如约而至。
还未进到集市里,马路上早早就车水马龙,喇叭声此起彼伏,人群熙熙攘攘。进到集市里,一家家摊位次第排开,五光十色的货品,浓浓乡音的吆喝声,摩肩接踵的人群,嬉嬉闹闹的孩子……红红火火恍恍惚惚,仍然是熟悉的样子。
年集上,最先夺目的总是那一抹红色,春联、福字、灯笼、年画、财神画像……一张张摊铺开来,成为这片小小空间里最靓丽的色彩。年集里,这儿无疑是最火爆的摊位。这边,一对年轻夫妇“我们揭一张财源广进的年画”;那边,一位中年大叔“我要这副对联吧,寓意好”;还有擅书法的爷爷现场写对联和福字,“不满意不要钱”;更有摊主的爽快,“过年了,零头就不要了”……一帧帧美好的画面定格成永恒。
卖衣服的小摊前,人们沿着摊位排成了一条长长的队伍。各式各样颜色鲜丽的衣服或挂在黑色的幕布上,或摆在摊子上,静静地等待着它的主人。摊主一边笑着招呼,一边不停地回应着“这是今年新到的款式!”“看看这件怎么样?”“过年嘛,这颜色好看!”一位老爷爷带着一个刚及我膝盖的小女孩,爷孙俩笑着,老爷爷细致地为小女孩试着新衣服,弯下腰问:“喜欢吗?”小女孩很大声地回应着:“喜欢!”语气里都带着笑意。
拐角处,小吃摊位生意同样火热。烟囱里飘出的炊烟与寒冷空气交融,热气氤氲,香气扑鼻。摊主们忙忙碌碌,有人往炉子里添火加炭,有人拿着抹布擦拭案板,还有人往锅里扔着面团。我们在一家卖油条的摊子前驻足,“老样子,来十块钱的油条”,母亲与摊主叔叔寒暄着,我在旁边笑着回应着。他们聊孩子聊生意聊过年,嘻嘻哈哈的笑声与“滋滋滋”的炸油条声交织在一起,飘荡在这热热闹闹的年集里。
集市的另一头,一位老奶奶正在忙着摆放蔬菜,白菜、菠菜、小油菜,新鲜得可以看得见叶子上的纹路与露水,橙色的胡萝卜与红色朝天椒摆放整齐,颜色鲜艳。一位母亲领着孩子停在摊子前,指着一把青菜问:“这菜嫩不嫩啊?”摊主笑着拍了拍青菜,抬头,爽朗地回应:“保证嫩,今天早上刚从大棚里摘的。”这位中年妇女笑着点了点头,拉着女儿蹲下,拿起袋子,边跟摊主唠嗑边开始选菜装菜。
脚步声、笑声、吆喝声交织在一起,奏响了喜庆祥和的乐章。买完年货的人们,拎着大大小小的东西,匆匆穿过人群,向着各自的方向而去;摊主们依旧忙忙碌碌,手上活儿不停,用笑容与热情迎接逛集市的人儿。
市井长巷里的年集,是人间烟火,更承载着浓浓的家乡情。希望年年如约而至,与年集相约老地方。
文章发表于2025年2月25日《山东大学报》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