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新闻网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心灵驿站 > 正文

雨访师门

发布日期:2025年03月03日 15:03 点击次数:

我来山东大学文学院读书已有五年。这期间,一直听闻徐超老师的大名,了解他在书法与古文字领域造诣颇厚,令学生们仰慕。我曾拜读过他的著作,观摩过他的书法,甚至有幸帮他整理过口述史,但始终未曾见过老先生。这个周末,万佳俊老师发来讯息,让我下周同她去家中拜访徐老师。我大喜过望,立马允诺,在期待与紧张中度过了整个周末。

周一清晨,我早早地来到约定地点,偕行的还有同窗好友陈赟昊。然天不遂愿,今日气温骤降,冷雨淅淅沥沥地践踏面颊,让一心期待的我们措手不及。手忙脚乱间借来几把雨伞,便一同踏上了去老师家的路。

我们打车来到山大五宿舍,雨势渐大,寒风一吹,在眼镜片上绽放一朵朵水花。根据门牌号按图索骥,很快就找到了老师的家——门口贴着整齐遒劲的金文书法对联。一进门,徐老师和师母便热情地迎接了我们,为我们递上擦拭雨水的毛巾。直到万老师从后备箱取出一幅装裱好的书法,我才知晓这次拜访的缘由——徐老师之前赠予万老师的一幅书法,其中有一个字形不够严谨,于是他特意召回并修正。这一举动让我大为惊讶,徐老师一丝不苟的态度着实令人敬佩。

修正的过程细致而又神圣:只见徐老师亲自动手,缓缓拆去作品的塑封,又细细擦拭表层渗入的雨水。接着把木框倒扣到桌面,从一旁的小箧中拿出改锥和老虎钳,拧下装裱好的螺丝,最后掀起后面盖住的木板……我们几次想上前帮忙,都被他和蔼地制止了。师母在一旁呼唤我们坐下,并为我们端来切好的水果。在拆出宣纸后,徐老师蘸墨书写,一笔精准而有力,有如画龙点睛,将原本不太严谨的字形修饬得恰到好处。我想:这不仅是艺术的升华,更是他严谨学术作风的体现。

随后,徐老师又领我们欣赏了他收藏的一些青铜器铭文拓片。一张张薄如蝉翼的拓片被夹在笔记本中,老师逐页细翻,娓娓道来。每一幅拓片背后的艺术风格与历史韵味,在他的讲解下栩栩如生,我们听得如痴如醉。更令人钦佩的是,徐老师还向我们展示了他的一个小发明——一个用闲置物品制成的、可用于躺在床上读书的工具。听闻徐老师坚持每天大量阅读,我这个常常窝在宿舍玩手机的学生瞬间无比羞愧。

在得知我和陈赟昊是古文字方向的研究生后,徐老师语重心长地教诲道:“你们一定要坚持下去,而且要学书法,只会认字不会写字是不够的。中华汉字的一半在于构形,另一半就在于书写。”交谈间,他还赠给我们许多书籍,并拿出自己研究生时期刻的一方印章——“大学读了读小学,小学读了学书法”,用有力的双手将其盖在扉页,作为对我们的殷切祝愿。

雨声渐息,不知不觉已近中午。我们不敢过多叨扰老师,于是依依不舍地告别。临走前,徐老师还将一部分青铜器的拓片交付我,委托我扫描成电子版,提供给同学们学习研究。走出师门,风停雨止,空气中弥漫着清新的气息。望着天空中渐渐浮现的红日,我们已感觉不到丝毫的寒意。回程路上,落叶纷呈,宛如自然界的诗行。我抱着沉甸甸的书,不敢耽搁时间,马不停蹄地回到邵逸夫科学馆值班。

这次雨中拜访徐超老师的经历,如同一股清泉,深深滋润了我的心田。老师每一个细微的动作,每一句语重心长的话语,都透露出他对学术的热爱与执着,以及对我们这些后学者的殷切期望。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定将铭记徐老师的教诲,矢志不渝,勤奋向学。

文章发表于2025年1月10日《山东大学报》第1期


【作者:王墨杰    编辑:新闻网工作室    责任编辑:赵方方 王亦婷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手机版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